“向陽紅09”船走廊里,平日穩重寡言的大管輪董文連哼著小曲歡步走來,突然大喝一聲:“回家嘍!”
此時,“蛟龍”號已完成第73次下潛作業回到甲板,這標志著2013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全部下潛作業順利完成。現場總指揮劉峰揮臂發令:“‘向陽紅09’船現在返航。”
今天的“向九”籠罩在節日般的歡樂氣氛中。晚飯時,廚房給每位船員額外發放了蘋果和啤酒。船員們也放松了心情,一些平常從不抽煙的科學家突然開始到處借火。
本次下潛作業在西北太平洋中國大洋協會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采杞海山區南側實施,最大深度為2418米。“蛟龍”號在海底航行了大約3公里,垂直落差約600米,拍攝到多種海底生物和海底地質資料,取回了近底水樣、富鈷結殼,以及冷水珊瑚、海綿、7腕海星、海百合、藤壺等樣品。
劉峰認為,第三航段的每一次下潛都很成功,完全實現了預計目標。通過5次下潛,對作業區域的海山進行了總體勾勒,獲得了許多新的認識。同時對海山的迎流面和背流面進行了對比研究,獲得大量資料、視像和樣品,為今后的進一步研究積累了第一手資料。
在整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中,“蛟龍”號共實施了21次下潛作業,劉峰認為所有任務均安全、圓滿地完成,其中第二、三航段部分潛次取得的科學成果,將為全世界作出貢獻。他說,“蛟龍”號針對海底環境執行了多次任務,有很多新的發現。比如在國際海底管理局環境特受區開展作業,對其海底環境、生物分布進行了對比研究,為特受區的范圍劃定找到了更多科學依據。這些資料都將提交給國際海底管理局,與全世界共享。
同時他表示,在長達100多天的航次作業中,沒有發生一起安全事故。實踐證明,目前這支海試隊伍初步具備了完成科學應用任務的能力,為今后轉入常規化業務運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劉峰透露說,明年“蛟龍”號將前往熱液硫化物區開展作業,其海底地勢更加復雜,但他對完成任務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