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收到來自當當網的短信,大意是:“2年未曾謀面,您的朋友當當網專注于提升服務……歡迎您再次檢閱。”短信落款是“總裁李國慶”。當當網呼喚“迷失”兩年的顧客,而且以李國慶總裁的名義發短信,這似乎是頭一次,至少我以前從未有過如此待遇。
遲來的呼喚為何今天發出,其中必有原因,這正是近日部分購物網站近乎“肉搏”的價格戰的另一種體現。網購愛好者們都發現,隨著6月18日京東商城的店慶日,“6.18億店鋪現金券免費領,更有6億商品1.8折起”,其他電商也開始了全面大促銷:蘇寧易購放出“全網比價月、3折天天搶、超級0元購、買多少返多少!”的狠話;亞馬遜開始“低價總動員,天天秒殺,百萬商品2折起”;當當網“萬件商品月末清倉:圖書一律3元,日用品低至一折兩折,買貴了白送”,甚至推出網上“奧特萊斯”的概念。
數日過去,硝煙未散,但幾家都已高調宣稱促銷大獲全勝,然而,也有明眼人對各家公布的銷售數字提出質疑,認為其中不乏水分。其實店家的統計數字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對其盈利的關注,而這個數字店家是萬萬不會透露的。至于某店家打出的“不是不要錢,確實真賠錢”的微博促銷廣告,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相同的商品,網購比店購便宜不少,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表明電商比商店的利潤空間小許多,我國的電子商務市場將在競爭中和優勝劣汰中走向成熟。
不管電產商是否真的是賠本賺吆喝,至少這種降價促銷贏人氣的銷售方式已漸成常態。我們一直認為價格戰是一種最低端的促銷方式,但在電商時代,價格卻是一種最有效的銷售手段。而這樣頻繁出現的價格戰讓顧客得到了切實的利益,同時也透露出諸多市場信號。
由于電商帶來的壓力,傳統商店欲突圍就要在商品結構和服務方式上有所創新,同質競爭已毫無優勢。很多顧客已把商店當成展示廳,在那里了解選擇商品后再到電商網站購買,這樣的做法大大影響了家電商城的銷售。不過,商店可在網絡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多設銷售網點,滿足農村市場的需求,擴大銷售。
對于家電生產廠家來說,電商的銷售策略也威脅著廠家的利潤空間,迫使廠家在降低成本保證質量方面多下功夫。其實,家電廠家也可以在產品線上多動腦筋,開發出適合電商銷售,同時也適合電商購物群體的產品,把市場更加細分,為傳統銷售渠道保留利潤空間。
作為消費者,面對促銷大戰也應冷靜比較,不僅看價格,更應看電商的各種配套服務是否到位,如快遞的速度和質量、退換貨是否便捷、了解商品的渠道是否暢通等等,還可以借助一些比價軟件進行選擇,不能盲目追求低價。(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