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負責人表示,目前,蘇寧易購參與價格戰并不是虧錢的,至少是薄利、持平或者微虧的。能做到這一點,主要是因為有傳統零售基礎的蘇寧易購相比于純電商而言有成本優化優勢。一是采購規模成本占優,相對傳統電商蘇寧易購有五到八個百分點的成本優勢;二是運營方面,對純電商而言壓力較大的物流成本只占蘇寧易購總成本的不到7%;三是在市場推廣方面,有傳統零售基因的企業在成本系統優化上高于純電商企業。
目前,純電商也看到了物流配送系統的重要性,比如,京東商城就表示將加大投入以完善自己的物流配送系統。
淘汰賽仍將持續
專家認為,未來一段時期,電商市場淘汰賽仍將持續,市場分化將取決于誰能先形成用戶品牌依賴。
上海睿虹企業咨詢高級顧問劉佳偉認為,價格戰不能成為單純“刷錢”的非理性競爭。從美國等市場的發展來看,電商市場前10家領頭羊的市場份額已接近90%,其中兩到三家企業有較大的規模優勢。
劉佳偉認為,在競爭中敗下陣來的電商主要劣勢在于供應鏈,尤其是采購和物流的規模效應不足,使其失去支撐價格的成本優勢。這從側面反映了電商產品對顧客的“黏性”不足,消費者容易因為價格變化而選擇其他平臺。這應當引起目前仍追求“以量取勝”的電商龍頭警惕。
相比于國外電商,目前國內電商競爭手段單一化的問題十分突出。在國外電商市場,自營的設計產品及增值服務已是國外電商的重要利潤源。RBC資本調研顯示,亞馬遜某閱讀器產品的累計運營利潤超過100美元/件,利潤率在20%以上。一些電商已與移動客戶端開發商、制造商合作,提供跨媒體的商業運營平臺。(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