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戰鷹不再“短視目盲”——由于采取目視觀察、導航,陸航直升機歷來存在“看不遠”的通病。針對這一問題,今年他們借目遠眺,經過上百次聯合攻關,打通了陸航與特種無人偵察機“兩家”之間的情報信息鏈路,為直升機安上了“千里眼”。一位軍委領導看完他們的專項演示后,當場作出評價:“陸航一個課題,帶動了整個海上作戰樣式和流程的改變。”
“聚力體系,攥指成拳。”在日趨常態化的多軍兵種聯訓聯演、聯合課題攻關中,陸航與聯合作戰體系之間的“路”正在越走越寬。統計表明:僅這兩年他們參加帶聯合背景的演訓活動,飛行架次已經超過了以往5年的總和;攜手多軍兵種、橫跨多武器平臺的聯合戰法創新成果,有20余項被全軍推廣。
冬日嶺南,寒氣初現,一場地空協同打擊演練卻在如火如荼進行。紅方兩架新型直升機超低空隱蔽偵察,將藍方兩棲裝甲集群坐標方位信息快速傳輸至后方炮兵群,實時引導新型遠程火炮群實施火力覆蓋……
硝煙散盡,該旅“戰法創新庫”里又多了一項關于新型戰機的實戰創新運用。
戰斗力標準立起來還要落下去。面對“短板”決定打贏“空間”、細節決定成敗的信息化戰場,我們是否擰緊了體系的每根“鏈條”、踩實了訓練場上每一個腳印——
打通走向實戰的“最后一公里”,贏得決戰決勝的“關鍵下一秒”
今天發生在訓練場上的真實一幕,明天可能就會是戰場上的“黑色幽默”:
那一次,機長梁首競駕駛戰機完成實彈射擊后,返回野戰機場中轉檢查。旋翼刮起的巨大旋風中,軍械員小吳低頭迅速鉆到戰機下面檢查彈藥,幾秒鐘后,小吳向梁首競伸出3個指頭。
“還有3枚航炮沒有打出去。”梁首競這樣理解小吳的手勢,馬上關停發動機,讓小吳排除彈藥。
“OK了啊!怎么還熄火了?”看著走下飛機的梁首競,小吳滿臉疑惑。
原來,小吳彎曲大拇指和食指,伸直中指、無名指、小指,是通用的“OK”手勢,而梁首競卻把這個手勢理解為“3發余彈”。
“一樣的手勢,竟然出現兩樣的判讀!飛行員誤判,戰機再次升空的間隔就會被拉長;戰機晚幾分鐘投入二次作戰,影響的可能就是一場戰斗的勝負。”在對各型直升機指揮手語進行規范統一的同時,這一典型事例也成為該旅戰斗力標準大討論的“焦點話題”:體系作戰,環環相扣,每一個戰斗崗位、每一次作戰行動,都像“一顆馬掌釘改變了一場戰爭結局”中的馬掌釘,哪怕是毫厘之差都會導致全盤皆輸。
只有打通走向實戰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贏得決戰決勝的“關鍵下一秒”。面對“短板”決定打贏“空間”、細節決定成敗的信息化戰場,我們是否擰緊了體系的每根“鏈條”、踩實了訓練場上每一個腳印?一個個發自思想深處的自我拷問,如今正在成為該旅官兵謀打贏、苦練兵的強勁動力──
子夜時分,戰機轟鳴。過去只有在晝間飛的高難戰術課目,今年以來他們加大難度強度平移到夜間,甚至是午夜后實施;
千里機動,馬不停蹄。飛行三大隊、六大隊今年連續參加了3項重大演訓任務。任務一結束,他們就直接開展了“補差、補弱、補漏”訓練,對薄弱的基礎課目進行“回爐”,不給戰斗力留“短板”;
南海之濱,雷霆出擊。今年夏天,他們扎扎實實“鉚”在海訓場,一連創下“某型直升機極限值下超低空火力打擊”“夜間某新型武裝直升機導彈和火箭盡遠攻擊”等多個我軍陸航史上的“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