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美國政府為重振制造業建立的15所3D打印技術研究院中,有2所歸國防部控制,專注于開發建造軍隊數字資料庫和新型金屬材料,用來簡化制造“復雜的武器系統”。
實現后勤保障革命性變化
未來信息化戰爭中,3D打印技術的重要價值還在于使得戰場保障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將由以依托后方為主,變為以陣地“DIY”為主,即由作戰人員在戰地自助生產行動所需的后勤藥品、食品和物資等。據2012年4月美國國防部公布的《政府計劃》,美軍期望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中,通過3D打印技術現場制造出能夠滿足實際所需的食品、藥品和裝備,從而率先實現后勤保障的革命性變化。
戰場“零傷亡”愈來愈成為世界各國軍隊追求的理想目標,其努力途徑之一就是及時有效的醫療救護,以提高傷員的生存概率。但受戰場時間、空間、環境等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制約,戰場應急救護往往難以實現效果最佳化。應用3D生物打印技術對受損關節、部位甚至器官進行小批量、數字化的定制,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傷員的醫療需求。目前,通過該技術打印的無生命修復形式已廣泛應用于醫療行業。可以想象,隨著3D打印技術與醫學影像建模、仿真技術的完美結合,以及生命物體在結構、材料和活性上的有機統一,3D打印骨植入物、活性軟骨、心臟瓣膜,甚至在人體內直接打印活性組織和人體器官,將成為挽救官兵生命的“諾亞方舟”。
在惡劣的戰場環境、頻繁的作戰行動和有限的保障方式下,官兵的飲食問題難以做到科學、營養,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影響了官兵士氣,更削弱了戰斗力。利用裝配觸摸屏、內置記憶卡、智能數控系統、網絡連接設備的3D食品打印機,通過微型皮膚植入物科學系統地記錄每一名官兵在作戰行動中的心跳、體重、情緒、睡眠質量和燃燒卡路里等無線信號流,經過生物統計數據和精確數控,根據不同作戰人員每日不同的需求量和飲食喜好,為其量身“打印”營養成分比例合理的新鮮、健康食物,保障官兵在惡劣環境下的飲食更安全、更營養。
后勤補給是戰場上最易遭受攻擊的薄弱環節。美軍認為,3D打印機與戰場網絡、無人駕駛運輸直升機或汽車相結合將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無人駕駛運輸直升機或汽車能夠源源不斷地將物資原料前運至基地,在無線戰場網絡傳遞的三維設計圖指導下,3D打印機可以快速制造出需要的軍需物資,實現對庫存變化和戰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美國陸軍正計劃通過這種做法增強單兵作戰、戰區巡邏以及小型前線作戰基地的可持續作戰能力。
如虎添翼的太空“利器”
隨著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空間的不斷拓展,太空已上升至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成為爭相探索、開發的重要領域。與此同時,發展低成本、響應型太空任務也成為了各國面臨的嚴峻挑戰和現實課題。
眾所周知,宇宙飛船內可謂是真正的“寸土寸金”,由于攜帶備用零件會增加飛船的體積和重量以及受到宇宙中失重環境的影響,一旦飛船內某個零部件出現故障,及時進行更換是十分困難的。而3D打印技術可以制造過去認為復雜而不經濟的產品,并大大減輕產品重量。與機器制造出的零件和產品相比,3D打印的產品更加精細輕盈,打印出來的產品重量要輕60%,而且沒有與其功能無關的剩余物。如果利用安裝在飛船中的3D打印機,宇航員們就只需攜帶金屬絲物料按需打印所需零部件,問題便可迎刃而解,既節省了空間又減輕了負載。2012年7月,美國“太空網”透露,美國宇航局和國防部正在測試新一代3D打印機,可以使宇宙飛船在繞地球飛行時制造設備零部件。
同時,3D打印技術也為人類在月球上活動提供了可能。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2013年2月歐洲航天局宣布,計劃讓機器人攜帶3D打印機“空降”到月球上,利用3D打印技術將月球上的原始土壤轉變成建筑材料,建立首個人類基地,并有望在未來40年內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