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持久抗戰戰略階段劃分上的區別。
蔣介石把持久戰略分為兩個階段,稱抗戰第一期為戰略防御時期,把抗戰第二期稱為轉敗為勝的反攻階段,否認戰略相持階段的存在,這是基于“等待國際局勢改觀”的指導思想而制定的戰略計劃,自然難以認識把握抗戰進程和規律。蔣介石“二期抗戰”階段說沒有也不可能揭示抗戰的真實進程和發展規律,反映出其理論的偏頗與戰略短視,缺乏對抗戰的指導價值。
對蔣介石“二期抗戰”的戰略階段劃分,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一文中曾作過批評:“如果承認持久戰或長期戰爭又不贊成三個階段,那末,所謂持久與長期就是完全抽象的東西,沒有任何內容與現實,因而就不能實現任何實際的戰略指導與任何實際的抗戰政策了。實際上,這種意見仍屬于速勝論,不過穿上‘持久戰’的外衣罷了”。
毛澤東根據中日雙方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考察,預測中國抗日戰爭必然經歷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事實證明,這是富有洞察力的真知灼見。他對持久戰特別是戰略相持階段的種種特點的論述,對指導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閱讀延伸
國共兩黨主要領導人談持久抗戰
毛澤東 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在陜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報告《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指出“中國革命戰爭還是持久戰,帝國主義的力量和革命發展的不平衡,規定了這個持久性。”
張聞天 1936年4月20日,張聞天在《關于抗日的人民統一戰線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明確指出:抗日戰爭不是幾天幾個月就能決定勝負的,這是一個持久戰。
朱德 1937年7月15日,朱德在《解放》周刊發表題為《實行對日抗戰》的文章,指出對日作戰將是一個持久的艱苦的抗戰。1938年1月,在《爭取持久抗戰勝利的先決問題》一文中,他明確指出:要“從持久戰中去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只有堅持持久的抗戰,才能最終地戰勝敵人”。
劉少奇 1937年10月,劉少奇寫出了《抗日游擊戰爭的幾個基本政策問題》的軍事理論著作,指出:在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的領導下,華北和山東敵后抗日根據地最先在全國建立起來,敵后抗戰出現嶄新氣象,走出了持久抗戰的第一步。
蔣介石 1935年春夏,蔣介石曾構想中國對日“至和平絕望時舉全國力量從事持久消耗戰,爭取最后勝利。”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蔣介石多次宣揚“要以持久戰、消耗戰,打破敵人速戰速決之企圖。”
李宗仁 1936年4月,李宗仁提出“焦土抗戰”:即“利用我廣土眾民、山川險阻等優越條件來困擾敵人,作有計劃的節節抵抗的長期消耗戰。”
蔣百里 七七事變后,蔣百里常說:打不了,也要打;打敗了就退,退了還是打;五年、八年、十年總堅持打下去;不論打到什么天地,窮盡輸光不要緊,千千萬萬就是不要向他妥協,最后勝利定規是我們的。
陳誠 1937年在《持久抗戰的幾個重要點》一文中,陳誠指出,必須實行持久戰與消耗戰。兩方消耗的程度,在同一時間內,必然是我輕而敵重……才可以確切認識消耗戰的真意義。(陸琴 輯)
毛澤東:《論持久戰》,1938年武漢出版。封面上有毛澤東的題詞: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后勝利必然是中國的。
周恩來:《怎樣進行持久抗戰》,1938年1月出版。
蔣百里:《國防論》,1937年出版。
陳誠:《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1937年11月出版。(王季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