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路軍攻克東團堡
敵后抗戰兵法之:山地攻堅
抗日敵后戰場上,由于雙方在裝備、訓練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中國軍民一般很少主動實施攻堅戰,尤其在山地作戰中,攻方往往處于不利地位。雖然八路軍能憑借山地獲得機動、隱蔽方面的優勢,但日軍在山地里構筑的防御陣地也更加險要。需要強調的是,很多時候,戰爭的走向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特別是抗戰中后期,日軍大規模推行“囚籠政策”,蠶食敵后根據地,促使八路軍必須直面日軍設防據點,而從來不缺乏智慧的中國軍人就想出了種種攻堅的妙招。
不怕犧牲勇于進攻
山地攻堅戰中,日軍據點一般都建在有顯著地形優勢的地方,同時日軍在據點內一般都有較高的警惕性,攻方的突然性效果無疑會下降。與此同時,由于重武器太少,使得八路軍在進攻日軍據點時往往面臨更大的傷亡,也更加考驗中國軍人的作戰意志和犧牲精神。
百團大戰中著名的關家垴戰斗就是典型的例子。1940年10月,日軍岡崎大隊被八路軍包圍在孤立的關家垴,那是一塊方圓幾百米的山頂,北面是斷崖陡壁,下面是一條深溝,東西兩側坡度較陡,只有南坡比較平緩,可作進攻路線,由于日軍在山上構筑嚴密的防御工事,使得正面強攻的八路軍遭受不小的損失,像第772團第1營撤下來時僅剩6人。但正是這種不怕犧牲的頑強精神成為勝利的保障,最終岡崎大隊基本被殲。用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的話說:“不能打硬仗的部隊,以后也沒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