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一江山島戰役。
新華網專稿:實施島嶼登陸作戰,一般需要從海上輸送兵力,所以島嶼登陸作戰的前提是取得戰區的制海權。
而現在海上作戰,空中的威脅是第一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奪取制海權的前提又是奪取制空權。所以,制空權、制海權的獲得在島嶼爭奪當中至關重要。
這期的陳虎點兵來看一看在一江山島戰役中,解放軍是如何奪取制空權、制海權的?對今天島嶼爭奪有什么啟示?
一、激烈鏖戰奪取大陳以北制空權。
解放軍奪取制空權的戰斗是在一江山島登陸之前近一年的時間開始的,1954年3月,由海軍航空兵實施的,通過空中交戰的方式來取得戰區的制空權。
雙方發生真正激烈的較量是在進駐東磯列島之后,這期間臺灣國民黨空軍和解放軍的海軍航空兵在東磯列島上空進行系列激烈爭奪,臺灣國民黨空軍甚至擊沉了我軍的瑞金號炮艦。
在臺灣空軍擊沉瑞金號之后,臺灣國民黨空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取得了擊落敵機三架、擊傷一架,而我方無一傷亡這樣的戰績。
這樣一系列的戰斗,使臺灣國民黨空軍感覺到巨大壓力。據臺灣史料披露,經過一系列空戰后,當時國民黨空軍有內部規定,一般情況下,空軍戰機的活動范圍不再超越北緯27度線,這意味著大陳上空以北的制空權已被我軍牢牢掌握。
二、出其不意奪取戰區周邊制海權。
一江山島戰役奪取制海權的作戰首先應該注意的是最初的部署。
這個部署是進駐東磯列島后展開并完成的,當時解放軍在海上做了三個重要的部署:
第一是在東磯列島當中的高島建立一個對海監視的雷達站。
第二是在頭門山島進駐了一個海岸炮兵連,四門130毫米海岸炮。當時130毫米海岸炮相當先進,威力相當驚人,無論是在射程上還是在威力上,和臺灣國民黨海軍艦艇的艦炮相比都具有絕對優勢。
第三是在高島設立一個快艇的秘密的駐泊點。
完成這一系列部署之后,隨即展開奪取制海權的戰斗。第一個重要節點是解放軍海岸炮兵與臺灣艦艇的交戰。
據我軍史料記載,11月3日,當時臺灣國民黨海軍的永春號炮艦在頭門山附近活動,被解放軍的岸炮擊傷,但這時臺灣國民黨海軍還沒有發現我軍在頭門山部署了130毫米的海岸炮。
僅隔了一天,11月4日臺灣國民黨海軍永定號炮艦,又在永嘉艦的配合下前來報復,他們靠近頭門山島接近5000公尺距離時,對頭門山進行炮擊,但解放軍沒有還擊。11月5日,永定艦再次靠近頭門山,當艦艇逼近距離一江山1500公尺的距離時,130海岸炮突然開炮,第一炮命中永定艦的主桅,炮彈破片使永定艦艦橋上的指揮人員大部分受傷。據時任永定艦艦長——臺灣國民黨海軍鐘漢波少將回憶,當時他沒有受傷,但在他之前曾經擔任永定艦艦長的另外一位臺灣國民黨海軍將領齊鴻章在萬山海戰時,解放軍一發炮彈命中作戰的艦橋,結果齊鴻章被打掉一只胳膊。
這次海岸炮兵的戰斗在當時產生了巨大影響,我軍130海岸炮的覆蓋范圍已經把一江山島及周邊的海域完全覆蓋。這時,國民黨海軍艦艇白天不敢進入這一海域活動,只能晚上來給一江山島運補物資,同時通過海上巡邏為一江山島提供屏護。
夜晚,雖然肉眼無法發現燈火管制的水面艦艇,但雷達可以發現。高島雷達站發揮了重大作用,隨后的海戰無論是擊沉國民黨海軍的太平號護衛艦,還是擊沉洞庭號炮艦,都是發生在夜晚。
據鐘漢波回憶,當時臺灣國民黨海軍沒有發現我們設在高島的雷達站和快艇的秘密駐泊點,我軍快艇進入高島時,大陳國民黨的雷達曾經發現有四個光點進入高島,隨后他們發現這四個光點離開高島,所以,他們當時判斷是解放軍海軍的護衛艇到高島巡視了一圈。
實際的情況是,我軍四艘護衛艇拖著四艘小型的魚雷艇進入高島的秘密駐泊點,隨后護衛艇離開,四艘魚雷艇留在高島。由于這樣的過程,后來出現了擊沉太平號和單艇獨雷擊沉洞庭號的結果。這使臺灣國民黨海軍的對策變成了回到大陳的駐泊港口,基本上是龜縮在大陳的錨地,即使夜間也不再敢輕易進入一江山島附近的海域。
1955年1月10日,解放軍空軍轟炸一江山錨地。這次作戰海面大風,我軍利用臺灣國民黨海軍的艦艇要回港避風的機會,出動轟炸機部隊,奇襲大陳轟炸大陳錨地。取得了擊沉中權號坦克登陸艦、重創衡山號修理艦和太和號護衛艦的戰果,這樣的損失對臺灣國民黨海軍來說是相當慘重的。
可能有人問擊沉一艘登陸艦對整個的戰局會有什么影響?按照臺灣國民黨軍隊當時的規劃,如果我軍要登陸一江山島,大陳2萬多守軍應乘登陸艦支援一江山。登陸艦被擊沉,以致我軍在登陸一江山島時,大陳的守軍基本上只能作壁上觀,無法、也不敢再向一江山島投送兵力進行支援。
據鐘漢波回憶,實際上這次我軍擊沉的是兩艘中權號。為什么說是兩艘中權號?其實衡山號修理艦最初叫中權號。當時國共雙方在浙東沿海相互較量時,臺灣國民黨海軍在大陳島雖然有駐泊錨地,但沒有后勤維修、支持體系,艦艇到這個地區活動一旦出現故障,需開回臺灣進行維修。為解決這個問題,臺灣國民黨海軍把中權號坦克登陸艦改成修理艦,大艙寬闊,可放置各種車床、備件,相當于海上修理車間。于是,中權號變成衡山艦,留下中權號的艦名給了另外一艘202號坦克登陸艦。所以,這次解放軍空軍擊沉中權號、重創衡山艦,實際上相當于打掉了兩艘“中權號”。
此外,還有另外一艘護衛艦太和號受到重創。按照鐘漢波的描述,當時太和號受傷很重,“腰部”幾乎被炸彈剖開,歪倒后正好停靠在衡山艦一側,沒有沉沒。這時,太和號基本已徹底喪失戰斗力,這對臺灣國民黨海軍來說損失相當巨大,為什么?
當時臺灣國民黨海軍最好的戰艦被稱為“四大金剛”,即:太平號、太康號、太朝號、太和號四艘太字號護衛艦。在這樣系列作戰中,太平號被擊沉,太和號受到重創,意味著臺灣國民黨海軍主力戰艦損折一半。
一系列作戰之后,由于畏懼解放軍的轟炸機白天對大陳錨地進行轟炸,臺灣國民黨海軍白天不敢在港內停泊,只能出港在附近的海面疏散活動,到夜間才回到錨地休息,補充物資。再開到海上跟解放軍海軍爭奪制海權,基本上是想都不要想了。
從1954年3月至1955年1月,大陳地區的制海、制空權已牢牢掌握在解放軍手中。一江山島和大陳島如同熟透了的桃子,隨時可以摘掉。
解放一江山島紀念館坐落于城區楓山北麓,由戰斗陳列館、烈士紀念館、紀念塔碑和墓區組成,建筑雄偉。
三、一江山奪取制空權、制海權的戰斗,對今天島嶼爭奪仍具有指導意義。
啟示一:在無法攻擊敵縱深目標時,需要快速消耗敵空中作戰力量。
在條件不允許攻擊對方縱深機場和基地的情況下,島嶼爭奪戰制空權的獲得基本上是個消耗的過程,誰能把對方的空中力量推出戰區,使對方不再敢進入戰區,誰就能取得制空權。當然這樣的消耗和互推的過程是相對比較漫長的過程。這里涉及到雙方的持續作戰能力強弱。
啟示二:奪取制海權作戰中,情報信息保障至關重要。
一旦講到海戰時,大家往往比的是誰的艦艇更大,誰的武器更強,其實無論是奪取制空權還是制海權,首先要保證交戰區域能否隨時處在監控下。所以,高島雷達站的建立在奪取制海權的作戰中起到相當關鍵的作用。
啟示三:要靈活運用岸防兵力。
岸防兵力通常作為海軍的防御性兵力,但岸防兵力的武器射程一旦足以覆蓋雙方爭奪的島嶼,那么,岸防兵力的威力可以充分的發揮出來。在今天,遠離大陸島嶼的爭奪,海岸炮兵的射程肯定是不夠的,但是遠程岸艦導彈使岸防兵力的火力覆蓋范圍大幅增加,因此在島嶼作戰當中岸防兵力的使用、配置可以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啟示四:隱蔽進入、突襲作戰往往能夠取得奇效。
無論是頭門山島海岸炮兵打擊臺灣的艦艇,還是擊沉太平號、洞庭號,都具有相當的突然性。臺灣方面對解放軍的岸炮進入頭門山,解放軍的快艇進入高島都沒有及時掌握情報,所以,解放軍的突襲作戰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顯然隱蔽突然的打擊在奪取制空、制海權的作戰當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
啟示五:打擊港口、碼頭、機場等要害部位,能夠迅速壓制甚至癱瘓敵反擊能力。
在我空軍航空兵轟炸大陳的作戰過程中,對敵人的港口、錨地、基地打擊或者攻擊,往往可以取得一錘定音的效果。這樣的打擊效果,不但使對方水面作戰兵力產生重大損失,更重要的是對后勤保障和支持體系給予癱瘓性地打擊,而這在奪取制海權作戰中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雖然一江山島作戰,特別是制空、制海權的作戰已整整過去了60年,但對今天和今后的島嶼爭奪戰仍有相當重要的啟示和指導意義。下一期的陳虎點兵繼續來講一江山之戰中的島嶼攻防作戰。(陳虎)

資料圖片:一江山島戰役,1955年1月18日,國民黨軍與解放軍的華東軍區部隊在這兒進行了一場戰役。解放軍在這次戰役由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統一指揮,是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的協同作戰。經過三天戰斗,解放軍占領該島,一江山島指揮官王生明被擊斃,副指揮官王輔弼被俘。

一江山島戰役紀念烈士雕塑。
一江山島登陸戰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