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變身“革命溫床”
以石油為代表的俄國工業經濟在19世紀下半葉取得顯著發展,但相關歷史檔案顯示,20世紀初,俄國石油產業到了“盛極而衰”的關頭。從石油產量來說,巴庫油田在19世紀最后10年里維持著驚人的產量,連片的石油噴井讓人印象深刻,這些噴井有許多諢號,如“奶媽”“金色市場”“魔鬼市場”等,有一口名叫“友誼”的噴井每天能噴出4.3萬桶,連續噴了5個月,可是俄國人沒能好好儲存和提煉這些“黑色黃金”,許多不能短期賣掉的石油被生生浪費了。進入20世紀后,許多老油田的枯竭速度超出投資者預期,經營成本急劇上升,雪上加霜的是,俄國政府為填補國庫虧空,盲目提高國內運費價格,結果進一步推高俄國石油產品在國際上的價格,原來的價格優勢喪失殆盡。
1903年,有俄國官員向該國財政大臣匯報,尼古拉二世的統治已然失敗,尤其是俄國石油的發源地高加索,那里的生活和勞動環境極為悲慘,“在巴庫油田和巴統碼頭,工人一天要勞動14個小時,外加強迫加班兩小時,仇恨的情緒每天都在滋長”。據俄羅斯《絕密》雜志透露,20世紀初,巴庫油田簡直變成“俄國革命的溫床”,在工人聚居的街道里,布爾什維克贏得大量支持者,在棚戶區的地下,暗藏著革命者的秘密印刷點,列寧主辦的革命報紙《火星報》就在那里翻印。無數革命宣傳品沿著四通八達的石油運輸線流散到俄國各地。
因為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以巴庫為代表的高加索產油區頻繁爆發工人示威和暴動。1904年12月起,巴庫石油工人舉行總罷工,政府官員想出最愚蠢的一招——挑動民族矛盾,他們向切爾克斯人、韃靼人、車臣人等山民提供武器,慫恿他們去攻擊作為罷工骨干的亞美尼亞、波蘭、烏克蘭籍工人。巴庫陷入血雨腥風之中,劇烈的動蕩讓俄國石油產業陷入癱瘓,大量石油設施化為火海。俄國石油工業在一戰爆發前10年間持續滑坡,1904-1913年,俄國石油出口在世界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從31%下降到9%,而國家經濟也因“黑色黃金”持續貶值而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