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所是原來的總體設計部,按照專業下有總體室、結構室、遙測室、彈頭室、伺服機構室、設計保障室等11個室。
“按照型號分最多時有5個總體室,每個總體室負責一個型號。從1969年到1974年,逐步撤銷總體室,后來變成2個總體室。”李法瑞詳細解釋。
隨著國防部五院改為七機部,相關單位完成集體轉業。“正式脫軍裝是1965年6月1號。5月31號之前可以穿軍裝,6月1號以后就不能穿軍裝了。”李法瑞說。
1965年,國防部五院四分院改稱七機部第四研究院,并從四川瀘州搬遷到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1978年起,這個單位先后改稱內蒙古自治區第七工業局、七機部第四研究院駐內蒙古指揮部。
1999年7月,國防科技工業十大集團公司成立,“內蒙古基地”改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
“航天四院”,名稱為“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它始建于1962年7月1日,是中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基礎理論研究、設計、研制、生產和各種試驗基地。
1968年2月20日,經毛澤東批準,成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即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五研究院,亦稱“七機部五院”。
作為中國空間技術的主要研究中心和航天器研制、生產基地,它的主要任務是:參與制定國家空間技術發展規劃,研究、探索和開發利用外層空間的技術途徑,承接用戶需求的各類航天器和地面設備的研制及提供優良的服務,空間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以及空間技術對外交流技術與合作。
老專業基礎上分出來的新院
其后七機部又經歷了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及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國家航天局)的歷史沿革,直至1999年,組建成立了現在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李法瑞介紹,后來的六院、七院、九院、十一院等都是專業調整后設立的。
現在位于西安的“六院”是最初在秦嶺山區的“067基地”,創建于1965年,在1981年命名為“六院”,是中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研制中心和專業抓總單位,承擔著為中國運載火箭和導彈武器提供液體火箭發動機的重任。“是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和發動機有關的研究所集中在一起,成立的發動機動力裝置研究院。”現在名稱為“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
“七院”是四川的“062基地”。早期在川北地區五六個主要搞生產的工廠后來搬到成都,和四川地區的工廠、研究所合并后,成為現在的“七院”,即“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
“八院”是之前的上海航天局,現在隸屬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名稱為“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始創于1961年8月,最早稱為上海機電二局。“既研究火箭,也研究衛星。”
“九院”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把幾個搞電子元器件的機構合并在一起成立的。院址也在北京,叫“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
“十院”現在空缺。
“十一院”是在最早的空氣動力研究室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研究所,后來變成“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
李占奎總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轄一院、四院、五院、六院(西安)、七院、八院、九院、十一院,等等。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下轄二院、三院,以及“老四院”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的部分,現稱為“航天科工六院”,另外,還有搞基建的“航天科工七院”,等等。
這些默默運行的機構,最終支撐著“神舟”和“嫦娥”的飛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