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釣魚島爭端擦槍走火可能性增大,日本歷史上兩次打斷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說法頻見報端網絡,有學者甚至稱日本“近乎中國發展的克星”。所謂兩次打斷,第一次是甲午戰爭,導致中國被迫中止洋務新政,未能沿中體西用的道路走下去。第二次則是抗日戰爭,“使中國資本主義的‘黃金歲月’戛然而止”。
近代以來,日本確曾帶給中國至深至重的痛苦與災難。但是,“兩次打斷”這一提法是否成立?這關系到歷史真相及其隱含的歷史邏輯,應當認真對待。
這里只談第一次“打斷”。甲午戰爭是否“使中國現代化進程被迫中止”?
甲午戰爭導致洋務運動被迫中止或失敗嗎
甲午戰爭被指“打斷”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主要理由,就是甲午戰爭導致洋務運動被迫中止或失敗。但事實上,洋務新政所創辦的各種事業,不論兵工廠、礦務、鐵路等項建設,甲午之后仍在繼續并不斷擴大,并無中斷。
已故臺大教授全漢升先生是研究中國經濟史的泰斗級人物。在他看來,這場戰爭只是清季50年工業化運動前后兩個時期的分界線,之前(1862年即同治元年至1894年)重點在軍事工業,特點是官辦、政府資本;之后(1895—1911年)轉向民用工業,商辦或官督商辦,民間資本和外資躍居重要地位。
洋務運動的確是失敗的,但原因不在于甲午戰爭。袁偉時在《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一書中分析了三點原因頗有見地:第一,以官辦和軍火工業為主,經濟失去自我發展的活力;第二,不敢廢除腐朽不堪的科舉制度;第三,沒有系統地進行國家機關的改造和建設。三個因素疊加,“一系列末世王朝的痼疾就成為吞食富強自救生機的毒瘤”。
最能說明真相的并非漂亮的統計數字,而是隱藏在數字背后歷史的細節。1894年12月13日(此時甲午海戰已爆發,清廷敗局已定)的《倫敦每日新聞》有如下報道:“只要外國公司引誘或賄賂他們(清廷官員),再老掉牙的槍支或陳舊的彈藥他們都會購買……看看這些槍是什么貨色吧:外觀上還像那么回事兒,但托盤根本沒有加工好,槍口也挫得十分粗糙,螺絲上得敷衍了事,有些螺帽都掉了,以至連接處都松開了。”
即便這種狀況,洋務運動也未因甲午戰敗而被打斷。1898年即甲午戰爭結束第四年,英國退役海軍少將貝思福爵士參觀漢陽兵工廠,在次年發表的《細述中國》報告中留下這樣的記載:“工廠設備是第一流的各種德制機器。我特別注意到許多現代化的銑床……可是沒有一部機器是裝設完整的。我又目睹了大量制造火藥的機器,也沒有裝設起來。”
全漢升先生在《甲午戰爭以前的中國工業化運動》一文中對洋務新政有詳盡介紹,這里只引他的結論:“中國開始工業化的時間雖然比較的早,工業化的速度卻來得非常之慢,工業化的成績卻非常惡劣。”
洋務新政幾十年,有沒有使得“(中國)近代化工業基礎逐漸成型,新興中國資產階級緩慢成長”?對此,筆者想推薦張國輝先生《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企業》一書,有興趣者盡可找來細讀。文中觀點深獲日本著名學者依田憙家的認同,依田在《十九世界后半葉日中兩國的現代化》一書中援引了張國輝的結論:“不能認為清政府經營的近代軍用企業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中國的資本主義近代企業也不是由此而直接發展起來的。”
洋務運動為何不能避免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
清朝開展洋務運動,即便以 1865年設立江南制造局為標志,也早于日本的明治維新(1868年),到甲午戰爭結束正好30年。如果按《日本會第三次打斷中國現代化進程嗎》一文作者的邏輯,沒有甲午戰爭,“一個全新的中國可期”,洋務新政所指引的現代化進程又何以不能避免中國在甲午戰爭的慘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