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德克薩斯州的加爾扎回憶,“我的西班牙語不能再爛了。只記得自己高舉雙手,扔掉警棍,然后用混合著‘德克薩斯-墨西哥’腔調的西班牙語喊道,‘嗨,住手!……你們已經把我們打得落花流水了,放我們走吧!’”美軍主動示弱,占盡優勢的古巴難民也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就這樣,C連的人馬從被鐵鏈鎖住、只能打開一點的主門順次溜了出去。在僅有20分鐘的短兵相接中,美軍士兵未能拘捕哪怕一名騷亂分子,己方卻幾乎所有人都掛了彩。
在這場20分鐘的短兵相接中,美軍士兵未能拘捕一名騷亂的古巴難民,己方卻幾乎所有人都掛了彩。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后,經濟上嚴重依賴蘇聯的古巴百業凋敝,大批百姓外逃。這些偷渡者中相當一部分被美國軍方攔截,集中羈押在巴拿馬的臨時難民營。
1994年12月,由于擔心遭到遣返,古巴難民積聚已久的不滿情緒終于演變成騷亂。讓人意外的是,他們竟然祭出“中世紀戰爭”般的手段,讓前來鎮壓的美國大兵吃了虧。日前,當年親歷這場流血沖突的部分當事人,向美聯社記者披露了此事的來龍去脈。
懷柔政策暗藏隱患
美國在巴拿馬建起4座大型臨時難民營,并賦予它們統一代號——“帝國地盤”。
歷史上,隔海相望的美國與古巴一直有密切的人員往來。特別是在1959年以后,隨著革命席卷這個加勒比海島國,不少前政府官員、地主和工商業者紛紛背井離鄉。這批移民多為白人,受教育程度較高,為美國帶去了巨額財富,因此被稱為“黃金移民”。
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徹底切斷了美古間的交通,進入美國的古巴難民人數銳減。經過權衡,美方許諾“在移民家庭團聚的條件下”接受古巴人入境。
這項政策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彼時,隨著國內經濟衰退,成千上萬古巴人重新駕船出海,有些人甚至把汽車改造成舢板,冒著葬身魚腹的危險奔向心目中的“希望之地”。與之前不同,這批難民以男性青壯年為主,身無分文者不在少數。
這一次,古巴當局對難民們的偷渡加以默許,對這種行為說“不”的反而是美國政府。其中緣由不難理解——冷戰已經落幕,蘇聯亦告解體,古巴在美國對外戰略中的地位下降,繼續打“難民牌”對華盛頓的意義已經不大。1994年,克林頓總統宣布對古巴實行新的制裁,美國不再允許古巴難民入境,在美古巴人也被禁止向國內匯款。
面對美國方面的冷眼,古巴人的偷渡浪潮勢頭不減。只不過,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沒來得及看到佛羅里達海岸,就被荷槍實彈的美國軍人攔截,送往位于關塔納摩的美軍基地。到1994年夏天,眼看著關塔那摩人滿為患,美國又在巴拿馬的軍事基地建起4座大型臨時難民營,并賦予它們統一代號——“帝國地盤”。
時任美軍南方司令部主官巴里·麥克弗雷將軍,表達過對古巴偷渡者的同情:“我們的指導方針是,難民營應該像我的祖父母剛抵達埃利斯島(位于紐約,曾是移民登陸美國后的必經之地)時那樣——看不到槍支……我們建起學校和診所……探索管理難民的良策。”
回頭看來,這種對古巴難民的“懷柔政策”,卻為麥克弗雷的部下帶來了麻煩。
遣返傳言引發騷亂
難民們本來就因為遲遲不能獲得在美居留權而怒火中燒,聞聽此訊頓時炸了鍋。
到1994年秋天,“帝國地盤”里已擠滿了大約1萬名惴惴不安的古巴人。他們的棲身之所都是些普通的軍用帳篷,每個營地100多頂,搭建于水泥地基上。營地用鐵絲網和外界隔離,配有簡易足球場和餐廳。考慮到人數眾多且天氣濕熱,為了防止積水造成傳染病,美軍特意運來一車車碎石為營地平整地面,全然沒意識到其中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