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和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首次聯合簽發“防務戰略指南”文件《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防務重點》。在這篇僅有8頁的“指南”中,有3處明確提到中國。指南稱“從長遠看,中國作為地區大國出現,將有潛力以多種方式影響美國經濟和安全。”顯然,美國的這份重要報告,已經把中國看作美國戰略調整中新的主要對手。為此,美國提出“重返亞太”戰略,軍事力量部署向亞太地區傾斜。
軍政和軍令分離,利于高效聯合作戰
軍事改革的實質是解決國家軍事體系的結構性和機制性矛盾,使軍隊適應新的安全形勢和任務使命。歷史證明,軍事改革最大的難點是領導指揮體制問題。美軍的轉型過程中,對軍隊指揮體系臃腫、條塊分割等問題痛下殺手,建立了一套高效的聯合作戰指揮體制。
美軍目前的領導體制突出的特點是實行軍政和軍令系統雙軌制,簡單說就是“養兵”和“用兵”分離。軍政系統是以“總統和國防部長-軍種部長(軍種參謀長)-軍種部隊”為基本鏈條,主要負責對機關和部隊領導、管理、軍種訓練、軍種聯合基礎訓練和后勤保障。軍令系統以“總統和國防部長(通過參聯會主席)-聯合作戰司令部-作戰部隊”為基本鏈條,主要負責對部隊的作戰指揮、控制、協調和聯合訓練。
總統、國防部長構成美國軍隊最高指揮當局,負責戰略決策。國防部長雖然是文職崗位,但掌握決策重權。參聯會主席則是美國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防部長的首席軍事顧問,擁有美國武裝力量軍官的最高軍銜,但沒有作戰指揮權。
“一旦開戰,戰區司令是唯一的指揮官,要對作戰勝敗承擔責任。”樊高月介紹說,美軍有9大司令部,包括6個戰區司令部和3個職能司令部,其中戰區司令部包括,南方司令部、北方司令部、中央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歐洲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職能司令部包括戰略司令部、特種作戰司令部和運輸司令部,美軍的戰區司令平時專職研究打仗,研究各種作戰預案,這與我國目前的軍區司令的職責有很大不同。
值得關注的是,美軍的陸海空等軍種部長只有“養兵權”,被剝奪了作戰指揮權,避免了戰時與戰區司令分權。戰區司令可根據作戰需要從各軍種調用部隊,對戰區內所有部隊全權實施指揮,并直接向最高指揮當局負責。原軍種參謀長戰時僅承擔這些部隊的行政管理和后勤補給等責任。
現代作戰爆發突然,節奏快、強度高,作戰指揮的效率直接影響著戰爭運行,指揮鏈層級越少,權力越集中效率越高。美軍軍令系統僅由三級構成,聯合作戰司令部成為整個作戰指揮鏈的樞紐和重心,對實現聯合作戰非常有利,大幅提升了指揮效率。
在構建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的同時,美軍也針對現實威脅的變化,不斷升級支撐聯合作戰指揮的指揮控制系統與聯合作戰戰略戰術。
軍種規模結構合理,兵力部署向亞太傾斜
美國軍隊擁有144萬兵員。從人員規模上看,美國兵力規模全球第二,不及中國(230萬)。全球兵力規模最大的五個國家中,除中美外,印度目前兵力規模133萬,俄羅斯120萬,朝鮮111萬。可以看出,五國兵員規模差距并不太大,但各國實際軍事實力相差甚遠。美國軍隊規模結構合理,領導指揮體制完善,武器裝備先進,作戰理論與時俱進,擁有全譜競爭優勢。
美國奉行全球戰略,美軍的戰斗都在遠離本土、以大洋相隔的域外,因此非常重視海軍、空軍的發展。在美國144萬兵力中,陸軍為51萬,占比35%,海軍為57萬(包括陸戰隊),占比38%,空軍為40多萬,占比26%。相比之下,中國軍隊中陸軍比例高達70%,海空軍加起來僅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