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國學班(資料圖)
針扎指甲、揪頭發撞墻、踩斷鎖骨……9歲女孩童童在北京農村國學班被虐事件,引發社會各方關注,也揭開了國學班亂象的冰山一角。(6月18日新華網)
國學班究竟有多亂?首先,它們大多位于遠郊或者鄉村,采用小班“作坊”式教育,只招收數個學生。比如童童所上的“女德國學班”,它位于順義區木林鎮業興莊村一條小巷子里,宅子外荒草叢生,而一共才有3名學生。其次,無資質辦學、漫天要價的現象普遍存在。比如“太和文思國際經文(兒童)書院”名譽院長劉兆基稱,自己辦的是教育咨詢機構,不需要向教育部門申請資格證;該學院標價每月7500元,并且“只是目前的標價”。再次,教學內容五花八門,師資無標準。比如“在博古培訓班”,老師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帶領孩子認字、閱讀、背誦,而該學校開設了18門課程,卻只有一位老師。
如此“國學班”,想必教學質量也好不到哪里去。大人花了錢,卻沒有買來優質教育,反而要為孩子的安全操心,擱誰心里都不會好受。家長覺得冤枉,孰不知更加委屈的是孩子,他們中有幾個是自愿去學國學的?恐怕很多孩子都是稀里糊涂地“被學習”,尤其是在那樣“不靠譜”的培訓班。
如此辦學,坑的不只是自己。對這種“坑蒙”行為,必須予以嚴懲!一方面,一些國學班“無證經營”,或者通過注冊經營“教育咨詢”業務的相關公司而開門迎客,這不符合相關程序。教育培訓機構本該“先證后照”,即首先向教育主管部門申請獲得辦學資格證,再由工商部門頒發營業執照。另一方面,條件差、設施簡陋,老師素質低,都會使安全隱患一直存在。
隨著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明確“英語降分、語文提分”,“少兒國學熱”或將持續發酵。加強監管,對違法行為嚴懲不貸,將是規范辦學、提升教學質量的根本路徑。作為家長,也應該替孩子把好關,避免盲目地跟風。評論員 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