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不少高校都會送畢業生禮物。日前,華東交通大學為2014屆畢業生們發放一個青色方形碗,以此祝福學子能討個“金飯碗”。沒想到,卻在網上引起非議。
有網友調侃稱,這意思是學校發個碗讓大學生去討飯。對此,該校門戶網站回應:碗與“完”諧音,寓意完美;碗中無物,暗含“自己走的路,決定碗里所盛之物”的意思;此外,碗也具有“端好自己的碗,踏踏實實、安安穩穩”的深意。
說實話,學校挺冤的。本來送畢業生禮物并非學校的義務,學校這么做,無非是想給畢業生留個念想,也算是大學四年的紀念品。“用心”不說苦,至少是好的。這里不禁要問,為什么會有人忽略學校的好意,反而去調侃吐槽呢?竊以為,這跟當下的就業環境有關。
2013年已被喻為“史上最難就業季”,而今年,727萬大學畢業生再度讓“就業難”成為熱點話題。飯碗不好找,更何況金飯碗,這時如果看到有學校畢業送“飯碗”,難免有些情緒滿懷的人,會曲解這份禮物的好意。調侃飯碗,的確好玩,但是領會飯碗深意,卻不輕松。
其實,畢業生能不能找到飯碗、端穩飯碗,還真不是學校能決定的。
現代大學的目標從來不是培養一批就業者,而是提供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在其中自由成長。如果找不到工作就責怪學校,那跟考不上大學怨父母、沒走上正道怨社會有什么區別?面對同一個飯碗,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解讀。你可以把這作為找飯碗的鼓勵,也可以作為珍惜飯碗的提醒,甚至可以理解為砸掉飯碗去創業的鞭策。
無論是學識、能力的培養,還是美好的寓意,學校都給每人送了一只碗。但畢業生們必須明白:真正的“金飯碗”,要靠每個同學通過不懈的努力去打造。(金陵晚報評論員 潘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