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練習手語和口語。
老師給孩子戴助聽器。
商洛日報訊(文/圖 雷超鋒 張希鋒)“媽媽……”第一次聽到孩子的叫聲后,鎮安縣木王鎮月坪村王章龍夫婦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王明海經過訓練,會說話了。由于錯過最佳康復訓練期,商州區殘聯聾兒語訓學校“破例”接收,讓王明海擁有了金色的童年。
免費的康復訓練
3月27日,區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一份關于《呼吁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聾兒進入語訓學校享受黨和政府好政策關愛》的代表議案引起關注。
作為全省隸屬殘聯創辦的兩所專業聾兒康復機構之一,商州區殘聯聾兒語訓學校承擔著全市六縣一區聾兒康復工作,主要服務于3至7周歲智力正常并具有一定殘余聽力的聾啞兒童。
這所特殊學校,從1993年2月創辦至今,先后免費訓練聾兒105名,其中83名隨班就讀或走向社會,同健全人一樣參與社會生活。目前,除柞水縣沒有聾兒入學參訓外,各縣區有18名聾兒在訓。
滿足孩子的需求
電腦、電視、電子琴、VCD、錄音機,這些教學設備,都是學校為孩子們配備的。去年,區殘聯將辦公樓的四樓、五樓全部用于學校用房,對教室和宿舍進行了裝修。
衛生間、洗澡間、飯堂、床鋪,收拾得干干凈凈。一雙雙小拖鞋整齊擺放,一件件洗干凈的衣服晾曬在陽臺,孩子們高興地玩耍著。
孔利青老師說:“僅一個a的發音訓練就需要一學期,教這些特殊學生,要有足夠耐心和細心。”
翻開《林氏六音日常檢測記錄表》,每天課前基本發音檢測成為晨檢的一項主要教學工作。課表上,從早上晨檢開始,到早操、舌操、聽覺發音訓練、語言訓練、音樂律動、講講做做、單訓、區角活動、常規語訓、美術等課程設置清清楚楚。
語訓教室里,王波老師給董盼帶上助聽器,在腦后叫著他的名字,見聽到聲音的小董盼舉起左手,嘴里發出近似“到”的模糊音,并在老師的引導下說了句“叔叔阿姨好!”
拯救一個家庭
王明海家里條件差,為照看他,父母無法外出打工。8歲的明海,因為年齡超過了學校康復對象范圍。面對孩子,區殘聯積極與上級對接,爭取到了康復救助項目,接收明海入校訓練,給孩子帶上了價值2萬多元的助聽器。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學習訓練,明海康復情況比較理想。
兩歲半的馬澤軒來自麻街鎮,是學校里最小的學生。得知是聾啞兒后,父母放棄了孩子,一直由奶奶撫養。“孩子太小,剛來時,整天哭,大小便不知道上廁所。來不及了就用手接。清洗褲子,擦洗身上。老師們就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樣。這是一個需要愛心的事業,雖然辛苦,但快樂著。我們會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讓孩子從無聲世界向有聲世界跨越。”校長楊婭婭說。
區殘聯理事長張雪平介紹說,全區0至8歲聽力殘疾兒童有50多名,這些孩子一部分隨父母外出打工在外地就讀,一部分超過年齡的孩子上正常班學手語,到這里來的都是留守在家、家庭經濟相對較差的孩子。每名聾兒一年生活、學習、醫療等費用需要1萬多元,這些費用都由殘聯來解決。幫助一名兒童,就拯救了一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