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牛津大學畢業的Neil
在剛剛結束的高考中,廣東省佛山市石門中學的一名英國班主任Neil帶領全班45名同學全部都超過了一本重點線,獲稱中國“最牛班主任”。
教學十年第一次帶奧賽班 全班過一本成績刷新校史記錄
這是Neil到佛山石門中學10年來帶的第一屆奧賽班,全班45名同學都超過了一本重點線。其中,廣東省文科總分前100名中,他們班有6個,一名同學總成績排佛山市第二名,全班英語單科成績超過140分的12人,高考英語口語考試中15名同學拿到了滿分。
Neil說,帶奧賽班是他很多年前就在心里為自己設定的奮斗目標,而這一次的成績即便在學校80年的歷史中也算得上耀眼。
牛津畢業游中國 最初教口語
2000年,Neil考入牛津大學,2003年面臨畢業的時候,按照慣例,在工作之前,應該有一年的游歷經歷。當時,一張到中國的海報吸引了他,于是,2003年3月左右,毫無中文基礎的Neil就確定了他的中國之行。8月下旬,幾經路途的輾轉,他來到了佛山石門中學,擔任英語口語課的外教。
而最終留在中國教書的決定是在2005年,當時,他覺得僅僅做每個星期每個班一節課的口語老師太沒意義了,他提出要做英語的科任老師。“當時我就知道我會長期留在這里,因為學校同意我做科任老師,成為奧賽班的班主任也是我當時就定下的一個目標。”Neil心中有著明確的目標。
高考前在樓梯彈吉他唱歌 為學生煮粥調節緊張情緒
高考一周前的一天,大課間,Neil拿著把吉他坐在樓梯那里唱起來,對于他來說,這倒不是一個反常的舉動,他經常會在課間到自己的班級門口彈著吉他唱歌。這次,兩層樓的學生都過來圍觀,更好玩的是有班里的同學還在他旁邊放了一把打開的雨傘和一個杯子裝錢,喜歡湊熱鬧的同學就往里扔零錢。而Neil自己也覺得很有趣。其實,Neil的這些舉動并不是完全的隨性而為,這是他所采取的一種調節同學情緒的手段。他說:“看到班里太壓抑了,你要直接去說的話,效果就不會很好。”
Neil這種“心靈雞湯”的小手段同學們隨便就能想起很多,學生鄭嘉欣說Neil做的皮蛋瘦肉粥味道純正,高考前兩天最后一餐是用洋蔥、番茄、雞肉燉的西式濃湯,同學也都很喜歡。一向自己家都不開火的Neil為了給學生們煮東西,專門購買了一口大鍋,很多老師也都品嘗過他的手藝。班長鄭嘉慧回憶說:“平時考試的時候,他會買很多咖啡、巧克力,他還自己做菜、燉湯、煲粥給我們,有時候還會買許多水果,這些‘心靈雞湯’讓大家都很感動。”
把西方的教育理念融合到中國的教育體制上
“在英國,你即便混到十三四歲,也不會有人把你分成上中下的層次,分到某個地方。” 受自己成長經歷的影響,進入中國教育體制的Neil明顯有很多不理解。他分不清班委會和團支部到底各自要負責什么;他不理解有些明顯說不過去的制度為什么還必須要學生去做;他認為相比于高分,人格培養應該更重要;他認為文科生學數學的必要性并不大……這些都困擾著Neil,但他并沒有選擇對抗,他清楚自己的力量能改變什么和不能改變什么。
他利用兩個星期的班會課,讓學生去電腦室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回來之后大家發言討論,中國的教育更重視高分,但他覺得選擇一個好的適合自己的職業也許更重要。他雖然對高考制度有自己的思考,但他還是會帶著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的戰役中,他甚至會為他這文科班的同學們學習數學主動讓出自己的時間。“這就是他最可愛的地方。”很多同學這樣說道。
教師不能只在乎分數,更要關注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不管怎樣,我覺得教師不能只在乎分數,更要關注學生對人生的思考。”Neil反復強調著他的這一觀點,他說自己并不擅長在班會上大段地宣講,他會通過與每個學生談心去幫助學生糾正一些錯誤的態度,更多的時候,他會借助課堂上隨機的閱讀材料去引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在學生們口中,他從不給他們施加壓力,譬如有人睡著了,他會說,哦,那樣太累了。
學生們覺得,他能理解他們,尊重并能懂得他們的情緒。同時,他們也在這些行為中,學會了自尊、理解和寬容。很多學生說:“他的身體力行是對我們最好的教育。他整個是一個很踏實的理想主義者,我們一般對理想主義定義都覺得很空,空想、空口號,而他踐行到了一點一滴,他就想為教育事業做點什么,為社會做點什么,他沒有去喊口號,他講,‘我現在教你們一個人,你再去教另一個人’。這樣傳遞下去,他的理想就會更加光大。”(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