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無論稿件質量如何,只要交錢就能發表學術論文。論文靠錢“堆”,如此斯文掃地的事,在大學里竟是人盡皆知的“潛規則”。學術期刊的知名度,發表的版面大小,甚至發表時間的急緩都決定了一篇文章的“價值”,唯獨學術水準是完全不必考慮的因素。這是真的嗎?
有聽眾向記者爆料稱,要想發論文只要先留下買“路”財,在核心期刊上交錢就能發表論文。價格根據文章的長短,所發期刊的水平,要求發表時間是否緊迫,文章所占的版面位置等等,分為幾百、幾千甚至上萬不等。記者撥通了某學術論文發表中介的電話:
中介:我們有指定期刊,你文章哪方面的?新聞方面的,像新聞界和新聞戰線您看可以嗎?新聞界和新聞戰線大概在6800元,文章大概在9000字以內,這兩本新聞方面的核心都是6800,別的普通的我們沒有合作。現在操作,最快在11月份,九月應該我們現在加急一下來的及的,不過要加錢,9月出要加800塊,是7600。
雖然對方的語氣非常肯定,但是交了錢就一定能發表文章嗎?在記者的調查中,曾經在期刊上交錢發表過論文的人不在少數。據某大學生小王(化名)就說自己曾經花錢買過版面:
小王(化名):確實只要你花了錢就可以發稿,不會出現交了錢,人家不給發的情況。
如今論文發表已經成為一種“產業”。那么大家為什么這么熱衷于發表論文呢?說來說去還是各種各樣的規定。在如今的大學校園里,保研需要發表論文,研究生畢業要發表論文,甚至評獎學金都需要發表論文。除了學生,老師要評職稱也需要發表論文。研究生小黃表示自己也非常無奈:
小黃:我們算期末測評成績的時候有一項,這個是會被計入考核的,也有保研的原因。加起來的話大概花了3000的樣子吧,它價格不等,跟要發的雜志它所要給你的版面來決定這個價格。
正是以上種種為交錢發表期刊打開了一條獲利的“綠色通道”,開辟了一個新的市場。事實上,無論是中國的“學位條例”還是教育部有關規定,都沒有研究生發表論文的具體規定;國務院學位辦也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要求。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盡管各類核心期刊上的論文數量爆炸式增長,但是很多都是論文垃圾。
熊丙奇:我國論文的質量還有學術研究的影響力,是比較低的。包括現在所發表的很多的論文在國內的學術界也被認為是垃圾論文。還有不少論文發表之后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引用。也就是說沒有產生影響。很多的學者都把精力用在撰寫論文發表論文發面,而沒有真正的去做學術研究。我國在論文方面現在更多的學者是在閉門造車。
論文發表的“商業化”成為了中國論文低質量的最好注腳。在這場自欺欺人的游戲中,最受傷的就是中國的創造力。我們習慣了爆炸式發展,但是科學研究是不能急功近利的。
熊丙奇:國外學術界和國內學術界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氛圍,國外的學者為了自己的研究去花費十年的時間,而我國的學術研究一年就要對學者進行考核,3到5年之內做出不來成果的話,可能就面臨著淘汰。現在總體看來學術都是急功近利。(中國廣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