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的校服為什么都是運動服,不論男生女生,穿上后一律是圓鼓鼓、松塌塌的,又難看又土氣。為什么蘭州的校服非得是這個樣子呢?”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有些學生家長對學校用運動服代替校服的做法提出了意見。
用運動服來代替校服,這不僅僅是蘭州一地而是全國的普遍現象。作為學校的管理方,校長也好老師也好都基本持贊同意見,理由也大約可以總結為,運動服便于活動,方便上體育課;運動服價格比較低廉,有利于學生養成艱苦樸素的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杜絕在校生攀比;還有一種比較極端的說法,運動服式樣的校服混淆了性別差異,有利于防止早戀……對于這些道理,似乎學生們都不太買賬,各種反駁的意見都有,但有一條基本得到認可,現在這些運動服式的校服確實“丑到爆”。
其實,想一想學校方面的理由并非沒有道理,只是這樣的道理沒有與時俱進,也缺乏人性化考慮。學校考慮到穿校服整齊劃一,能夠培養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可現在是一個張揚個性的年代,學生們的審美早已不是二三十年前懵懵懂懂地不明就里,反而對于時尚有著熱烈的追求。低年級校服是“土肥圓”,高年級又變成“吊腿褲子”、“露臍裝”,著實缺乏美感。確實不太能為穿者接受。校方一切從方便管理的角度出發制定的校服款式,放大點說就是缺乏美育眼光,沒有把審美當作一種教育自覺。其次,學校不從實際出發,要求學生在校期間都要穿校服,也確實不太人性化。
三十年前,蘭州絕大部分學校是沒有校服的,但蘭州一中卻是個特例。今天大部分學校都要求穿校服,蘭州一中的學生卻沒有了校服。這其中的考慮主要還是尊重了學生的認知發展,尊重了學生的審美需求。暢家巷學校則是專門設計的校服,男生穿長褲,女生穿格子長裙,配小馬甲,看起來也很精神,價格也不算貴,更重要的是除了周一、周五的升降旗儀式,平時并不要求統一穿。如此看來,校服不是不應該穿,尤其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穿校服的確還是具有積極作用,
但在校服的制作上,應該更多了解學生的真實意愿,讓學生參與校服的設計、參與校服管理規定的制定。而對于已經具備成人意識的高中生而言,更多開放式教育思維更加可取。
其實,校服該不該有,該怎么穿,反映出來的還是學校能不能以人為本。今天我們的學校在管理思維上還是沿襲了太多傳統思維——長期灌輸式教育方式帶來的就是我說你聽的慣性思維,放不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來悉心聽取學生和家長的心聲。讓學生參與學校的管理,是與時俱進的表現,也是培養學生公民意識的好辦法。學校要教書,但更要育人,校服存廢的爭議,說到底還是怎么教育人的問題。(徐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