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自己,如何應對他人的謊言和自己的慣性說謊,需要我們進一步去了解自己的精神狀況和內心渴求。
謊言的真實面貌
對于謊言,我們必須要分成兩部分來看。事實上,說謊話也有積極效果。有些心理學家認為,一個孩子第一次成功的說謊是其智力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在美國,成年人每周平均要說謊13次。面對這種人的常態反應,心理學家認為:“說謊是人類正常發育和發展的一部分,它和講真話同樣重要。說謊的智力是人類區別于其它動物的一種重要能力。
一般來講,謊言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正性謊言”,可以對生活造成有利影響的謊言,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人在社會中生存的本能反應,社會心理學家非爾德曼說“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撒謊或扭曲事實,是待人接物的技巧。”
第二類是“中性謊言”,這些謊言很多不受意識支配,或者說了也不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利,是下意識做出的本能保護。第三類是“負性謊言”,這類謊言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利。這類謊言的心理根源很多時候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賞識而說謊。我們的社會價值觀念告訴我們要做一個被喜歡的人,被別人稱贊的人,于是,我們的行為更傾向于去背叛自己的需求而迎合別人的需求,以得到贊賞。如獲得了他們會陶醉于繼續說謊,而沒有獲得贊賞,他們內心會更加不安。
因此,真實面對自己內心的需求,是改變說謊習慣的重要因素。正視自己,學會愛自己,愛自己的行為,愛自己的判斷。這樣才不會為了向外界索求愛和肯定而一味順從,乃至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