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應的手機應用也已經開發完畢。”朱廷劭介紹,“他們基于國際心理學界著名的‘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結合現有的網絡心理學技術,模擬再現了現實生活場景中的心理咨詢流程,向人們提供了完全自動化的心理健康服務,用戶只要按照操作指導安裝進入手機,便可以實現隨時隨地享受專業化心理健康咨詢的愿望。”
“相信這一類網站和應用可以有效緩解用戶在抑郁、焦慮方面的困擾,今后我們還會進一步完成其他心理疾病的調節模塊。”朱廷劭說。
刻苦攻關推動計算網絡心理學研究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平板手機、平板電腦幾乎成了人們的必備品。很多快餐廳、辦公樓、商業中心等人群集中的地方也有無線互聯網覆蓋。對此,朱廷劭實驗室著手開始進行移動設備上的行為分析。
“我們利用移動設備記錄用戶使用設備的全部行為,比如使用何種類型的應用,訪問了哪些網站,這樣便可以構建數據集用以分析用戶的心理特征和移動設備使用行為的關聯模式。”朱廷劭介紹,他們已經開發了在安卓移動終端上進行用戶使用行為收集、心理調查及反饋、心理自助調節服務的相關系統,實現了通過移動互聯網絡資源進行用戶心理健康研究的目標。
2013年6月28日,朱廷劭參加了在杭州舉行的中國工業心理學年會,他匯報了幾年來他的課題組在網絡心理學方向所取得的研究進展以及在群體事件風險預警方面開展的相關工作。他提出利用行為分析和多任務學習進行網絡心理研究的創造性方法,讓與會專家產生了濃厚興趣。
“用戶的網絡行為與心理特征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所以,我們可以用多任務學習的方法來建立用戶的網絡行為和其心理特征之間關系的模型。”朱廷劭說,“由于我們充分利用了同一個用戶網絡行為之間存在的共性,相信通過多任務學習建立的模型將會有很好的性能表現。”
作為一個全新的邊緣交叉學科,計算網絡心理學體現了各學科融合與借鑒的發展趨勢。但如何更好地借助于網絡環境下的行為樣本來研究心理學,這一復雜的科研難題需要網絡心理學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不斷探索,更需要國家給予長期穩定的科研投入和大力支持。
對此,朱廷劭呼吁國家能夠加大對計算網絡心理學研究的重視力度,進一步加大對網絡心理健康研究的技術支持,以充分展現網絡心理學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中心地位,推動我國網絡心理研究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如今,網絡心理學已經不只作為一門學科而被提及,學術界對于網絡心理學的熱情非常巨大。”朱廷劭說,“隨著廣大心理學等相關研究工作者的不斷努力,隨著社會生活網絡化的不斷推進,計算網絡心理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將會很快完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