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
在產品外包裝上印有“藍帽子”的保健類食品,由于經過食藥監部門的審批,在中國普通消費者心中,通常即意味著具有來自官方作出的品質和功效保障,相比普通食品,更容易賣得火熱。然而,南方日報記者調查發現,將保健食品資質租借給第三方,甚至多個第三方用于生產帶“藍帽子”的保健食品,一直是中國不少有資質的保健食品公司的生財之道。而“藍帽子”的申報也存在諸多貓膩,形成了一條涵蓋企業、中介、專家、審批等的利益鏈條。
記者了解到,國家食藥監局近日公布了保健食品管理新規的征求意見稿,“已獲批準的保健食品應嚴格按批件載明的內容生產、標識其產品。不得生產、經營和進口貼牌保健食品。”若新規實施,意味著“藍帽子”公司將嚴禁貼牌。但效果如何,有待觀察。
◇申報貓膩 “藍帽”審批存內幕交易
“藍帽”,是由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審批認證的保健食品標志。獲批的保健食品企業,在對外銷售的產品外包裝標注“國食健字”字樣,為天藍色,呈帽形,俗稱“藍帽”。
保健食品從申報到取得“藍帽”,要經歷準備申報材料、樣品生產、試制現場核查、樣品送檢和專家審評“五階段”。多位保健食品企業負責人感嘆道,公司也很愿意去辦“藍帽”,但一直找不到途徑,因為有關部門并沒有公開的辦理路徑,只好通過中介機構來申報。
“‘藍帽’審批的背后,存在著一條從申報企業到中介機構、再到審批部門的利益鏈條。”記者通過關系找到了曾經從事過這項業務的中介楊先生,他對此了解頗深,他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企業其實什么材料也不用準備,我們可以承諾保證過關。這類中介公司北京的居多,廣州也有一些。”據楊先生介紹,根據申報種類的不同,中介機構會明碼標價,辦一個“藍帽”通常要價30萬-50萬元,有的則低一些。比如,申報維生素類,收費12萬至20萬元;申報調節免疫力功能類,收費28萬至30萬元;申報降血脂功能類,收費42萬至45萬元。當然,企業只管交錢,剩下的事情都有中介搞定:替申報企業制作一張“完美”的配方——在樣品生產、審核環節“做文章”——公關專家組審評會。
據廣東省保健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詠透露,這些中介公司最大的“功能”就是能買通專家,以降低審批標準,讓企業盡快拿到產品批文。在廣東省就有超過30家這樣的中介公司專門幫企業做保健品批文申報,而90%的企業都是通過這些中介公司成功拿到“藍帽子”批文。
中國保健協會相關負責人此前也曾透露說,在審批的樣品檢測環節,一些檢測機構發現檢測結果有問題,會給關系好的中介或申報企業打電話,暗示哪兒出了問題。這時,中介或企業趕緊把錢遞上,檢測機構就會對數據做相應調整。
審批環節還存在“賣豬仔”的現象。張詠表示,由于初審后還需要國家食藥監局審查,因此往往是“省級”的中介公司負責搞定初審,到了國家審查階段再將“案子”外包給在北京的“國家級”的中介公司。
◇貼牌亂象 保健品批文被層層出租
而一個“藍帽子”申報下來后,才是混亂的開始。
由于取得一個“藍帽”要付出巨大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沒有“藍帽”的企業通常會去租用,即所謂的貼牌生產、委托生產。因此,出租“藍帽子”一直是一些公司的生財之道。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保健食品的總產值已高達2800多億元。據宏源證券等機構此前出具的報告,這其中,有30%-40%的產值由貼牌貢獻。也就是說,截至2012年底,保健食品貼牌生產的產值已經達約1000億元。
張詠坦言,保健品批文被層層出租的現象十分嚴重。“有的企業申請了五六十個保健食品批準文號,但他們自己并不生產,而是將這些批準文號租賃給多家山寨廠使用,每年每個收取8萬-10萬元不等的轉讓費。”
“藥品是換個‘馬甲’就變成了新藥,而保健食品則是多個產品共用一個‘馬甲’。”中介楊先生表示,藥品一般是一個批號對應一個產品,而保健食品套號、套牌的現象十分普遍。據他介紹,有一次接到一個小老板的電話,明目張膽地說“你幫我套個保健食品的牌,一年給你2萬塊錢”,很是猖狂。“其實即使他套了不給錢,也拿他沒辦法。這種小工廠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根本沒法找。”楊先生無奈地說。
“現在最火的是減肥產品的‘藍帽子’,買一個至少要80萬元,有的甚至在100萬元以上。”楊先生說,很多企業喜歡跑到貴州、江西等地去購買和租用“藍帽子”,因為這些地區“藍帽子”多,但保健食品市場不大,價格相對便宜。
在產品外包裝上印有中國保健食品專用標志“藍帽子”的保健類食品,經過了食藥監部門的審批,本應成為消費者選購的重要依據,然而,在楊先生看來,審批不嚴、層層轉租的現狀,讓“藍帽子”失去了公信力。“別說一些小的加工廠,就算一些大的保健食品企業也經不起查!”楊先生說。
事實上,貼牌在讓保健食品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市場亂象重重。以2012年引發社會關注的“螺旋藻涉鉛”事件為例,該問題的起因即始于“低價貼牌生產”和保健食品“藍帽子”文號的不正規買賣。而綠瘦近期頻被曝光,也與此密切相關。
◇去留之爭 取消“藍帽”呼聲漸高
針對保健食品市場的亂象,國家食藥監局近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監督管理 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有關事項的公告》征求意見稿指出,禁止保健食品資質公司生產、經營和進口貼牌保健食品,旨在整頓和規范保健食品生產經營秩序,凈化保健食品市場。
“支持取消貼牌,這是有力措施。”張詠表示,對委托生產進行嚴格監管,無論進口還是國產,同一個批號貼出多個品牌產品的現象應一律杜絕。
不過,征求意見稿再次引發了由來已久的保健食品監管問題,即是否廢除藍帽監管體系。在保健食品領域,“藍帽”就是通行證,象征著質量過硬。正規的保健食品都會在產品外包裝盒上,標有天藍色、形如“帽子”標志,下方標注出該保健食品的批準文號。
據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中國衛生監督協會會長張鳳樓介紹,截止2012年,我國已經批準的“藍帽子”申請一共是12400個,規模化的生產企業有2900家,產值達到2600多億,每年仍以13%以上的速度在發展。
然而,“藍帽”制度被質疑存在“重審批輕監管”的問題。楊先生指出,那些所謂通過“合法”途徑取得的藍帽子,也經不起查,保健食品幾乎成了無所不能的“神藥”,非法添加嚴重。
“藍帽”制度還被質疑“勞民傷財”。行業統計數據顯示,有些企業報批“藍帽子”的各種費用超過1000萬元,過去15年各個商家為審批“藍帽子”所花的費用累計超過50億元。昂貴的審批費用和時間成本,使中國成為全世界保健食品行業準入門檻最嚴格、成本最高的國家。
針對此,國家食藥監局保健食品與化妝品監管司司長童敏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正研究對部分申報的保健食品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實施“備案制”,以簡化審批程序、節約行政成本。
“意見稿推行純藍帽管理機制是一種倒退,應當取消‘藍帽’,與發達國家的監管體系接軌,為行業發展松綁。”張詠表示,在“藍帽”的監管體系下,一直存在“重審批輕監管”的弊病,這是保健行業混亂的原因之一。
也有專家表示,國外并無保健食品一說,要不是藥品,要不就是普通食品。他認為,應該取消保健食品這一分類,直接按照普通食品進行管理。針對“如果沒有‘藍帽’,監管將更加艱難”的擔憂,楊炯認為這完全不必擔心,一方面藥監部門要加強監管,加重處罰力度;另一方面可學習歐美,采取備案制、問責制,誰生產誰負責。
發改委公眾營養發展中心于小冬主任接受媒體采訪時則指出,要想實現保健品市場的有效監管,一方面不能指望政府一手包攬所有的事情,消費者要積極、主動的參與監督及獲取科學的營養補充知識;另一方面,保健品審核方面更應該針對成分物質而不是成品進行功能、安全性方面的檢測審批,如此才能盡快與國際接軌,促進中國營養品行業的發展。記者 趙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