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李亞紅
年僅35歲的李平今年體檢時被查出患有糖尿病。這一結果對于李平和他的父母而言,都是“晴天霹靂”。因為“這意味著要終身服藥,意味著可能會早早地被并發癥奪去生命”。醫學專家研究發現,我國已成為糖尿病人口大國,成人糖尿病患者數量估計超過1億,對我國社會與公共衛生構成挑戰。
一項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主持的近10萬人大型調查表明,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樣本中,根據國際最新臨床診斷標準進行診斷的糖尿病估測患病率為11.6%,約1.139億人。糖尿病成為我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的年輕趨勢。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常委郭曉蕙表示,全國40至59歲年齡段人群中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科邢小燕教授的一位病人只有11歲。
“富貴病”緣于“富貴”
糖尿病又被稱為“富貴病”。經濟發展使人們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但因為缺乏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糖尿病人越來越多。除此之外,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生活節奏的加快,體力活動的減少,都是糖尿病人增多的原因。
糖尿病高發與現代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關系。在飲食上,年輕人青睞洋快餐,洋快餐是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長期攝入就容易誘發糖尿病;有的年輕人喜歡吃甜點,這就導致攝入的油和糖過量;同時,當前年輕人運動量不夠,出門坐車、上下樓有電梯,容易導致肥胖,從而成為糖尿病高危人群。
中華醫學會黨組書記、原衛生部信息中心主任饒克勤說,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疾病不僅威脅群眾生命,還極大增加了醫療負擔。對于城鎮居民而言,患大病后不僅在消耗患者的積蓄,醫保也為此付出巨大。
防控糖尿病“管住嘴,邁開腿”
自從李平患糖尿病后,他的母親到處尋找治療糖尿病的醫院,甚至動用“民間偏方”。在網絡里搜索“治療糖尿病”會出現很多“神醫神藥”。記者在采訪時發現,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嘗試過“民間偏方”。醫學專家提示,有病還是到正規醫院就診,“那些聲稱幾服藥,或者幾個療程就能治愈糖尿病的‘神醫神藥’不可信。”
目前醫療界對糖尿病的治療主要是胰島素和藥物控制,但針對糖尿病并發癥,很多患者渾然不覺,導致病情延誤,最后發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為此,幾乎所有的專家都強調,盡早干預治療將大大降低并發癥對患者健康的危害。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50歲之前發生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因此,專家建議50歲之前的人注意“管住嘴,邁開腿”,控制飲食,加強運動,每天運動時間不低于30分鐘,這樣糖尿病的發生幾率就會明顯降低。
醫學專家提出,當前包括糖尿病在內的慢性病防治策略必須調整,否則治療負擔如同無底洞。糖尿病從生活中來,要在社區采取“治療型生活方式干預”,才能減緩慢性病發病趨勢,減少醫保負擔。
北京等地推進“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創建”,多層次、多措施控制慢性病危險因素,減少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北京等地的衛生部門在社區,對糖尿病高危人群進行健康指導,對確診糖尿病患者進行登記服務,定期隨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