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輕人受雇于一些私立醫院的網絡部。網絡部,這個在公立醫院中聞所未聞的部門,在許多私立醫院里卻是相當重要的機構,任務就是通過互聯網“釣”來患者。
十年八年前,不少私立醫院招徠患者主要靠在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投廣告,現在則主要靠網絡。在互聯網時代,不少人就醫之前先上網搜一搜病征與相關醫療信息,再決定去哪家醫院看病。一些醫院瞅準了患者“網上求醫”的習慣,與互聯網公司“互惠互利”,或明修棧道,或暗通款曲,催生網絡外推、競價排名、在線咨詢等一條龍“服務”,讓不少病急亂投醫的患者,成為牟取暴利的獵物。
最近,《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通過應聘,臥底北京幾家私立醫院的“網絡部”,揭開這個黑色利益鏈的冰山一角。
網絡外推:用偽科普夸大病情危害
“釣”患者的招數大致相似。以青光眼為例,首先介紹癥狀,其次是危害,接下來是治療方法。如果是西醫醫院,就介紹激光或手術治療的妙處,比如微創、無痛、恢復快,儀器是外國進口的、特別高級;如果是中醫醫院,就介紹中醫治療標本兼治、直擊病灶,并且大談激光和手術等西醫治療的危害,比如容易失敗或者引起并發癥等。
通過百度,你總能看到治愈的病例——可惜幾乎都是“李醫生”們編造的。比如甘肅省隴西縣某村的張大爺,患青光眼多年,四處求醫未果,雙眼視力很低,接近失明,來到 醫院就醫后,該院眼科 主任用 治療方法為張大爺治療。一個月后,張大爺的視力明顯提高。3個月后,恢復正常。最后無一例外,是這所醫院的咨詢電話。
從沒學過醫的李華陽。相關知識,他是入職后看材料速成的。所謂“材料”,就是百度百科。“你主要看病癥、病因和并發癥。剩下的病理啊、解剖圖什么的,都不用記,沒用。別把幾種病弄混了就行,反正文章也不用寫得太具體。”主管這么要求李華陽。
李華陽的工作崗位就是“網絡外推”。22歲的他是今年應屆畢業的本科生。因為念的大學是三本、專業又像是“萬金油”,李華陽找工作屢屢受挫。可他沒想到,想像中門檻很高的醫院,竟然面試當場就錄用了他,讓他第二天就來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