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不明顯,早發現是關鍵
人體的肝臟“藏”在肋骨后面,有很大的空間供腫瘤生長。所以早期肝癌患者往往沒有什么典型癥狀,很難被及時發現。而當腫瘤長大到一定程度以后,疾病已經進展到中晚期,那時往往已經喪失了手術治愈的機會,治療起來十分棘手。
臨床上,我國早期肝癌的發現率并不高,很多患者被發現時已經處于中晚期,而晚期肝癌患者的存活期僅為3~6個月。因此,定期查體非常重要,它是肝癌早發現的最簡單方法,能大大提高治愈率。
建議40歲以上的健康人群,每年做一次常規體檢;患有乙肝或丙肝的肝癌高危人群,最好每半年通過甲胎蛋白(AFP)檢測或B超排查癌變;已經診斷出有肝硬化的人,也應每半年做一次AFP檢測或B超排查。一旦在體檢中發現異常,應進一步做CT或核磁共振檢查明確病情。日本也是肝癌高發的國家,但其早期肝癌的發現率遠高于我國,原因之一就是日本的肝硬化患者,平均每6~12個月就去醫院做一次血清甲胎蛋白檢測和B超,以便能早發現,早治療。
我國肝癌新增病例居世界首位
肝癌是指發生于肝臟的惡性腫瘤,包括原發性肝癌和轉移性肝癌兩種,人們日常所說的肝癌多指原發性肝癌。按照細胞分型,原發性肝癌又分為肝細胞型肝癌、膽管細胞型肝癌及混合型肝癌。臨床上,肝細胞型肝癌占80%以上,也就是我們今天主要談論的肝癌類型。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當下,肝癌在全球的發病率都呈上升趨勢。今年2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簡稱世衛)發表的《全球癌癥報告2014》顯示,中國新增癌癥病例高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肝癌的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數均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國肝癌的發病率約為25.7/10萬,成為死亡率僅次于胃癌、肺癌的第三大惡性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