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月17日電(記者 陳靜) 44批次約300余份的人血液和體液樣本17日抵達設立在上海自貿區的一座冷庫,這些特殊貨品經過檢驗檢疫等流程,將在5到6個工作日內,發往中國各地醫院實驗室,用于申請美國病理家學會(CAP)實驗室能力驗證項目。此前,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已對CAP全年入境樣本以及代理方進行年度審核,提前辦理了相關檢疫許可手續。
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告訴記者,這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檢驗檢疫制度創新,并付諸實踐的首個成果,將結束以往CAP實驗室檢測樣本入境手續紛繁、成本巨大的狀況。
據悉,在自貿區設立之前,上述特殊貨品只能由所需要的實驗室分別購買,抵達上海指定檢驗場所后,不僅無冷庫儲存,等待清關流程的時間更需要一到兩個月。CAP相關工作人員當日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些特殊貨品均是冷鏈產品,對溫控要求較高,長時間的等待,使不確定因素大大增加。這位工作人員說,有些產品的有效期只有月10天,待發往相關實驗室時已過有效期。
在自貿區檢驗檢疫制度創新中,上海檢驗檢疫部門經過長達半年的探索,不斷完善CAP實驗室認證樣本入境檢疫方案,最終形成了融創新、高效、安全于一體的監管機制,希望以此解決中國國內實驗室申請樣本入境材料的費時費力、獨立運輸成本高昂等問題,
在新的監管方式下,檢驗檢疫部門將監管模式調整為對CAP及其代理方的監管。同時,相關部門對CAP全年入境樣本開展年度審核,提前辦理特殊物品衛生檢疫許可手續,以此縮短樣本在口岸停留時間,實現產品入境后24小時內運抵目的單位。此外,檢驗檢疫部門通過與代理商共享產品流向數據庫系統,隨時追蹤查詢入境貨物流向。檢驗檢疫部門還建立了后續監管機制,即,在貨物通關后就通知使用單位屬地檢驗檢疫局對樣品的使用情況進行后續監管,以確保生物安全風險可控。
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方面表示,2014年,CAP計劃入境5000余批次人體樣本,檢驗檢疫部門調整監管模式將不僅促進中國臨床診斷能力提升、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還對今后探索完善特殊物品入境監管模式意義深遠。
據悉,美國病理家學會(CAP)是1946年由病理學家發起并成立的全球頂尖的非贏利性學術組織,也是美國最大的醫學學術機構之一。目前在50個國家有7000家左右實驗室達到相關標準并獲得CAP認可,中國有16家實驗室已通過認證。
同時,90個國家的23000家實驗室正在參加CAP的能力驗證(PT)項目,其中包括中國的50家,這些實驗室在驗證過程中將連續2-3年進口多批次的生物樣本。中國各大醫院、檢驗中心的實驗室積極申請CAP實驗室認可的動力旨在進一步提高檢測質量水平,與國際實驗室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