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小米投資的愛空間,還是海爾投資的有住網,都希望通過和開發商的戰略合作,迅速擴大他們的市場份額。粗略統計,目前與上述兩家公司有戰略合作的已有近20家房企,其中大部分是全國前20名的龍頭房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上述房企去年一年的銷售面積,發現這些企業的銷售總面積已接近全國當年商品房銷售總面積的10%。可以想見,如果這些企業全面使用海爾或者小米的智能家居,這兩家企業的市場增長空間將是多大。
不過,這一市場空間目前只是理論上的。《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已經與上述兩家企業簽訂戰略協議的部分開發商了解到,多數戰略合作協議并沒有真正落地。有限的幾家已經落地的開發商,也只是在少部分項目落地。
此前,小米的智能家居公寓,已經在杭州和南京落地。在南京,小米首個智能家庭最終選擇了銀城地產旗下的銀城藍溪郡和銀城一方山兩個純新盤。
銀城藍溪郡宣稱,會在精裝修交付的基礎上,為業主配備小米智能家居的中樞神經系統——小米路由器,業主可以通過它實現遠程遙控、智能互聯等,如下班回家前空調已開、早起后第一杯現磨咖啡,都可以通過小米路由器來實現。
盡管小米已投資了愛空間,但記者在銀城藍溪郡項目樣板房看到,開發商和小米的合作還主要是在硬件方面,所謂的小米公寓,也就是由小米路由器、小米智能插座、小米智能燈泡、小米智能攝像頭和小米電視等組成的一大批小米智能家居設備,尚未全部覆蓋智能家居的所有產品線,離全面顛覆裝修行業還非常遙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和小米、海爾有戰略合作的部分開發商。這些房企的品牌負責人稱,目前和這兩家企業的合作,僅限于建材采購,并未涉及房屋的精裝修部分。
即使僅僅采購兩家企業的智能家居建材,開發商也顯得很猶豫。一位行業人士表示,裝備了這些設備的產品,是否真的能幫助開發商更好銷售還是未知數。以小米為例,其品牌原本定位的是大眾消費人群,但如果樓盤定位的是高端購房者群體,這樣的消費人群是否能夠接受小米,就存在一個不確定因素。
部分企業品牌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的協議更多是處在戰略層面的合作,尚未涉及具體執行層面。最有可能被接受的智能家居部分尚且如此,和兩家互聯網裝修企業真正展開實質合作的恐怕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