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明典居古典家具廠總經理傅軍民說:“榫卯的合理運用和制作的精密程度,不僅直接關系到家具的結構是否嚴謹、牢固,影響到家具的使用壽命,更關系到家具的美觀和藝術性。一件家具如果遍布釘眼,接合扭曲,都不能算一件‘能用’的家具,藝術性和收藏價值更無從談起。所以榫卯被稱為家具的靈魂,也是文化內涵的基礎。”
而在有關榫卯的研究中,其蘊含的哲學理念也逐漸被人關注。傅軍民感嘆:“榫為陽、卯為陰,陰陽相生。中國古典家具的連接,部件與部件之間,產生互補關系,就像默契的有情人,異性相吸、兩情相悅;榫卯是中國智慧的產物,外觀四稱,含而不露,透著儒家的平和中庸;內蘊陰陽,相生相克,以制為衡,閃耀著道家思想的光輝。”
張德祥認為,榫卯技術表象背后隱含著古人對世界的理解,是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是一個哲學問題。他曾經以“穿帶榫”為例,與西方防止面板變形的技術進行考證比較。木材有干縮濕脹的性質,其橫向受環境影響而含水率不均衡,容易出現開裂、翹曲現象。穿帶榫將幾根堅固的橫木固定在面板的橫向方向,控制其不向其他方向開裂翹曲,獲得堅固平面。而西方的古式家具,多用鐵釘將木條釘死在下面框架中,出現裂縫再以桌布進行掩飾。張德祥將前者評價為“欲擒故縱的無為而治”,而后者為“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徒勞”。他認為,這與東西方文化中世界觀不同相關。西方認為人是萬物主宰,要征服,便“用釘釘,用膠粘,甚至將木材劈開做膠合板”,而中國古人認為人與萬物相互依附而生,應互為一體、和諧生長,于是發明了攢邊穿帶等工藝。
多看工藝 回歸本質
隨著市場需求高漲,工廠工業化流水線批量生產、追求效益的行為日益普遍,在現代榫卯工藝中作假現象也越來越多。據北京宣明典居古典家具廠廠長陳淼沂介紹,規范的榫卯結構應該與部件為一體,而為了節省木材和人工成本,也有的廠家使用其他木質的邊料來制作榫卯再粘貼到部件上。這樣的做法,使本來幾千元的成本下降到幾百元,而在外觀結構上根本看不出來,消費者、行家都無法辨別,只有多年使用后才看出問題,“這就是一個良心活兒” 。
傅軍民也對此感嘆頗多:“現在紅木家具市場對于家具樹種過于追求,對家具本身的功能和意境的關注不足。古典家具的美觀性、藝術性以其工藝為基礎,而現在的市場趨勢有本末倒置的意思。”“紅木家具進化到當代,要勇敢地采取工藝上的革新。有些年輕人喜歡古典家具外形,但是覺得使用起來不舒服,我們也在做外形上的改觀,相應地,工藝也有所改革。現在我們在研制的凹面坐椅,保證了使用的舒適性,其內在工藝也正申請國家專利。”
對于榫卯工藝的傳承,除了古典家具制作廠商,現代實木、板式家具也有涉獵。據業內人士介紹,現在實木家具某些部位,如木椅扶手、面板與桌腿處,有少量的榫卯運用。西方一些收藏大家,也對這種工藝偏愛有加。比利時收藏家菲力浦·德巴蓋,太迷戀中國硬木家具,除了收藏珍品,更產生“生活于明”的念頭,于是創立了“侶明室”收藏展,展出明式家具,展現十六、十七世紀明式家具的風貌。
■ 聲音
站在“經典”的肩膀上創新
●傅軍民,北京宣明典居古典家具廠總經理
過去,家具技藝的傳承無外乎兩條途徑:一是師傅帶徒弟,口傳手授;一是參照老家具的工藝結構,去模仿和領悟。不管是師傅帶徒弟也好,參照老家具自己琢磨也好,關鍵的問題是,在掌握力學原理和木材性能的前提下,靈活運用技巧,切不可死板教條。對于一些個別不合時宜的規矩,要認真分析甄別。研究工藝要跟著時代的步伐有所變革,不能一味墨守成規、因循守舊。紅木企業要有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站在“經典”的肩膀上創新,兼具功能性和藝術性的紅木家具才能經得起市場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