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激進的拿地策略,還是看銷售額,今年上半年閩系地產無疑是房地產市場的一大焦點。截至目前,閩系房企拿地金額已超千億元,搶下46宗地王。從銷售額來看,有20家閩系房企進入全國百強行列。業內人士認為,閩系房企近年來迅猛發展,儼然已崛起成為繼京派、粵派、海派之后第四股力量。強擴張、快周轉、高杠桿已成為閩系房企特有的發展模式,然而這種模式也是一把雙刃劍,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較大風險。
激進拿地
近年來,閩系房企加速全國化布局,在土地市場表現較為激進。包括陽光城、泰禾、建發、正榮、融信、禹洲等在內的“閩系”開始頻頻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拿地,壓倒萬科、保利等龍頭房企,并且屢屢創造新“地王”。
中原地產監測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11大閩系房企投入拿地資金已經超過1176億元,其中多家房企拿地金額已經超過百億。1176億元也刷新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比2015年全年成交金額還高15%。已經搶到的地塊中,有多達46宗可以稱為地王,而全國2016年前7月溢價率超過50%的地塊為189宗,也就是說,全國地王有超過20%被閩系房企獲得。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預測,今年閩系房企拿地金額有望突破2000億元。
以禹洲地產為例,該公司今年在土地市場已經砸下143.6億元,先后在上海、南京、福州等城市拿了八個項目。半年多拍地的金額已經超過去年禹洲地產全年140億元的銷售額,其激進程度可見一斑。
作為閩系房企較有代表性的企業,泰禾集團前7月已在土地市場投資206.8億元。另一閩系房企融信在杭州拿下了八宗土地。作為激進派的代表之一,7月5日陽光城以溢價率208%拿下未來科技城一宗宅地,成交總價高達37.5億元。
業績亮眼
不僅是在土地市場,在銷售額排行中,閩系房企也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力量。
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聯合發布的“2016中國房地產500強測評”顯示,2016年中國房地產500強房企前100強名單中,閩系房企獨占20席。前50強名單中,閩系軍團更是占到了14席。
以旭輝地產為例,該公司去年銷售額為302億元,同比增長43%,超額完成去年初250億元的目標。而2011年時這家閩系房企的年銷售額只有50億元,五年的時間里實現了六倍增長。然而,旭輝只是閩系房企快速擴張的一個縮影。
數據顯示,2015年200億元以上的房企數量較2014年增加了9家,其中就包括正榮、融信、融僑等閩系房企。2015年融信銷售金額295.3億元,同比增幅達76.6%;融僑的銷售金額206億元,同比增長48.4%;泰禾銷售金額323.3億元,同比增長60.8%。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相對于格局較為穩定的千億級房企來說,銷售額在200億-500億元的中等規模房企的競爭更為激烈。對這部分房企而言,突破業績瓶頸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這,正是眼下多數閩系房企最關心的問題。因此,閩系房企選擇高杠桿的迅猛擴張道路。
彎道超車下的風險
在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的大環境下,閩系房企意欲通過非常規的擴張來實現彎道超車,在加速規模化的同時,也不得不面臨較高的財務風險以及高價拿地后的市場運營風險。
事實上,典型閩系房企的發展都經歷著“杠桿化擴張-全國化布局-上市-再擴張-穩健發展”的道路。然而,正因杠桿化的擴張,導致大多數閩系房企均面臨負債率較高的局面,這也無形中加劇了閩系房企的財務風險。
“閩系房企普遍擁有雄厚的財團背景,而且民間資本實力雄厚。多家房企已經涉足銀行、金融等領域,融資成本低。”張大偉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資本運作能力強也是閩系房企規模化擴張的前提條件之一。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閩系房企的擴張模式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如果沒有足夠的土地儲備,發展很容易受到制約和限制,進而就可能被市場淘汰。另一方面,今年土地市場較為火熱,房企拿地價格較高,如果樓市出現降溫,未來的市場風險就很大了。北京商報記者 彭耀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