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產業結構,拓展發展空間。地市級報不能完全走傳統報業發展的道路,必須多元化發展。要利用報紙的影響、產業能力和強大的現金流來進行產業拓展。很多領域報社是可以干的。比如說物流配送,比如當地經濟發展的一些重點,當地產業發展的一些支撐點,報社只要有能力的,都可以積極嘗試去干。浙江的金華日報近幾年開發房地產項目,2007年,報社廣告、發行、印刷收入1.5億元,房地產等多種經營收入2.23億元,經濟結構呈現出良好態勢,2008年的狀況也不相上下。西部地區的六盤水日報社涉足房地產與酒店茶樓娛樂業,每年收入都有四五百萬元,占報社總收入的近50%。通過走多元化的道路,來規避發展當中的風險,使報業走向一種更優化的結構,獲得又好又快的持續發展。
構建人才高地,著力培養人才。寧波日報已有了比較成功的經驗。近幾年,他們通過建立培訓機制,對員工進行政治培訓、專業培訓、學歷培訓;建立引進機制,引進高學歷人才、高職稱人才、高級管理人才;建立鍛造機制,立足報社崗位培養名記者名編輯;建立激勵機制,提供各種優厚的工作、學習與生活條件激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他們先后投入1200萬元巨資,力爭在5年左右的時間內,培養出100名采編業務骨干,100名經營管理骨干。嘉興日報在《人民日報》刊登"不問學歷、不問年齡、不問男女,只問本事"的招聘廣告,吸納全國各地各方面的人才。同時,在本報不拘一格選人才,使報社在短短二三年時間內人才隊伍建設就出現了勃勃生機。
在合作中謀求共贏、共同發展。弱勢的地市報可以嫁接強勢媒體,在合作中謀求發展優勢。這里面有地市報之間的相互合作,有地市報與省城報紙、國內報紙的合作,也有媒體同各地的電子業、通信業、制造業、物流業等新興與支柱產業合作。如2002年,宿遷日報加盟新華日報報業集團,2006年西江日報加盟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在新聞宣傳、廣告、印務、發行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合作。目前這種合作面正越來越大。2006年河南的三門峽日報與杭州日報下屬的蕭山日報開展了廣告合作;2007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成立了由阿拉善日報、錫林浩特日報等8家報社組成的報業聯盟;9月,淮海經濟區20家報社聯合發布了《淮海經濟區城市報業聯盟徐州共同宣言》;11月,山東半島成立了6報聯盟。這些聯盟擬在報紙形象宣傳、廣告發布、資源共享、印刷合作等方面展開互利合作。在合作中發展地市報的生產力,增強拉動力,實現做大做強的目標。
杜絕惡性競爭,給予重點幫扶。規范對跨地區辦報、跨地區發行的管理。都市報要精減,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形成"一城一報"格局的經驗,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報業分布格局。地市報下一步發展的最大空間在農村,為解決億萬農民的"讀報難"問題,國家要出臺政策,借鑒中央撥款給廣播電視系統,實現全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經驗,按"村村通工程"同樣的待遇撥出專款,對西部貧困地區的地市報給予重點幫扶,促進報業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優化報業生存與發展環境。地方黨委要改變只管要報社一年到頭發大篇幅報道等"單打一"的做法,堅持在政策上扶持,要創造條件幫助報社發展,幫報社培養廣告經濟,溝通廣告客戶,發展報業經濟。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幫助報社發展一些重點產業,促進地市黨報做大強大。
(朱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