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以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為名挑起盧溝橋事變。中國守軍在盧溝橋和宛平城英勇抗擊,使宛平古城與盧溝橋一樣舉世聞名。七七事變中敵我雙方交涉、戰(zhàn)斗過程雖有國民黨參戰(zhàn)將士回憶錄予以記載,但對于諸多交戰(zhàn)細節(jié)仍語焉不詳,尤其是對日方侵略情形似霧里看花。其中,關于29軍撤離的說法,包括從宛平城撤離,多是記述為奉蔣介石命令“悄悄撤退”。果真如此嗎?本文鉤沉輯佚,收集一些國內(nèi)及日軍解密檔案,還原7月29日宛平城失守經(jīng)過,揭示29軍守城部隊是在和南苑戰(zhàn)斗一樣拼死戰(zhàn)敗后棄守的,而不是一些回憶錄所描述的“悄悄撤退”,拱手相讓。
中國軍隊在宛平城構建有完整的外圍防御陣地
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前夕,駐守宛平城的國民黨第29軍110旅第219團3營,是一個加強營,營長吉星文,以及保安第1旅第2團第2營,共1400余人,裝備有自動步槍、輕機關槍、重機關槍和輕重迫擊炮等武器,而且在長辛店高地的中國守軍配有迫擊炮和數(shù)門大炮可進行協(xié)助援戰(zhàn)。
事變爆發(fā)后,日軍急切想攻占宛平城,進而打開進占北平,甚至進窺中原的通道。日軍對于宛平城做了詳細的秘密偵察。日軍方偵察資料記載,宛平城城墻高約10米、寬5米,閉合式繞城四周。東西兩面有城門突出,四角及南北側均設有防御工事。宛平城東西城門,為兩重門,其中東門較為堅固,時常封閉,城上有工事筑起掩防陣地。在城墻外側掘有2米深、3米寬的壕溝。東城門外有幾戶居民住家,東側約二百五十米左右,有個沙丘地帶,其中有若干高粱地和樹木,因有礙防御被中國守軍砍伐清除了。在城的北側也有一些樹木被砍伐清除了。在城墻外面的陣地上,中國守軍設置了地雷、鹿砦路障,并構筑了應對裝甲車的戰(zhàn)壕,鐵道橋東側及平漢線到盧溝橋城東北角設置側防。中國軍隊在宛平城構建了完整的外圍防御陣地。
7月8日,侵華日軍一邊在城內(nèi)與中方進行交涉會商,一邊迫不及待地在城外進行武力恫嚇,甚至在東北角向中國守軍射擊,“以迫擊炮攻城,命中專員公署,房屋大都被毀”。7月11日起,日軍再次以大炮轟擊宛平城及其附近一帶,城內(nèi)居民傷亡頗多,團長吉星文亦負傷。城內(nèi)居民被迫往城外安全地帶疏散。戰(zhàn)事亦由盧溝橋、宛平城一帶擴大到八寶山、長辛店、廊坊、楊村、南苑等處。中國守軍29軍各部分散于各處應敵。日軍出動飛機在各處偵察掃射,戰(zhàn)事時斷時續(xù),由北平至宛平電話也常被日軍破壞,不能通話。由于7月8日以來,日軍幾乎都是從城東北角發(fā)起攻擊,所以中國守軍加強了東北角防御,同時也加筑了永定河東岸的堤防作為側防線。
中國軍隊在南苑戰(zhàn)斗中失利后,日軍急速轉進豐臺地區(qū),并制定了占領宛平城的作戰(zhàn)方案 7月28日下午,中國軍隊在南苑戰(zhàn)斗中失利。29軍軍長宋哲元奉命下令北平部隊經(jīng)門頭溝向保定方向撤退,何基灃率第37師110旅在宛平至八寶山一線掩護部隊南撤。
此時,日軍中國駐屯步兵第一聯(lián)隊急速轉進豐臺地區(qū),并且在裝甲車隊和炮兵部隊的配合下,進入宛平城附近的一文字山,即沙崗村界大棗園一帶,開始攻擊包圍日軍野口騎兵部隊的29軍部隊,最終城外中國守軍撤出戰(zhàn)斗。該聯(lián)隊屬下第三大隊隨即占領東五里店、西五里店、一文字山及洪太(泰)莊一線,并以此為陣地,準備進攻盧溝橋、宛平城、八寶山一帶中國守軍。
7月29日上午9時,日軍中國駐屯步兵旅團旅團長河邊正三在豐臺駐地召開所屬各部隊長會議。河邊于9時40分下達了攻擊盧溝橋、宛平城的“步—作命第六二號”命令。這次充當主攻先鋒的就是挑起盧溝橋事變的日軍中國駐屯步兵第一聯(lián)隊,聯(lián)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
牟田口聯(lián)隊長接到命令后,立即向第2大隊長步兵少佐筒井恒傳達了作戰(zhàn)要領,指定第2大隊為攻擊宛平城的突擊隊,并制定了占領宛平城的作戰(zhàn)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