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原稿歷盡周折落沈陽
眾所周知,《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是山東人。可是,他的名著《聊齋志異》原稿,咋就落在了沈陽呢?這其中,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七十一歲考取“貢生”
畢生巨作《聊齋志異》
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明代崇禎十三年(1640年),蒲松齡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19歲那年,蒲松齡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曾名震一時。沒想到從此以后,他卻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考取了“貢生”中的“歲貢”。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為把人才貢獻給皇帝。清代的“貢生”中,還分為“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例貢”。
由于家道敗落、生活窘迫,蒲松齡便應寶應縣知縣孫蕙邀請,做了幾年“幕賓”。此外,他一直在西鋪村做家庭“塾師”,一干就是42年,直至61歲時才返回故里。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蒲松齡病逝,享年76歲。
蒲松齡經常深入民間,聽老百姓講述各種各樣的離奇故事后,當即記錄下來。在大量搜集民間故事、奇聞異事基礎上,蒲松齡最終創作了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读凝S志異》共計12卷、491篇短篇小說,成為享譽中外的不朽巨著。
遷居沈陽街頭算命
蒲氏后人珍藏原稿
以往,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手稿,一直由他的后人世代珍藏在故鄉“蒲氏家祠”中。但是,到了清代同治年間,山東省遇到了百年罕見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民不聊生。無奈,人們便紛紛外出謀生。其中,前往地廣人稀、土地肥沃的東北三省謀生計,一時間成為山東農民的首選。于是,一家一戶挑擔、推車的浩浩蕩蕩“闖關東”洪流,徑直向東北涌來。
蒲氏家族亦不例外。蒲松齡的七世孫蒲價人,挈婦將雛來到東北,最后在清王朝陪都盛京(沈陽)安家落戶。除了輜重、細軟之外,蒲價人還將先祖蒲松齡的遺物、蒲氏家族傳家之寶《聊齋志異》、《聊齋雜記》原稿,以及六丈多長的巨幅畫卷《聊齋行樂圖》一并帶到了沈陽。蒲價人略知“占卜”。于是,他便在大街上擺設了“卦攤”,靠為人相面、算命為生。不久,蒲價人便成了當年沈城的知名“術士”。
蒲價人去世后,他的長子蒲英灝、次子蒲英芳繼承了蒲氏家族的傳家之寶。蒲英灝自幼習武,青年時從軍,歷任清軍哨官、幫統,后來擔任了當時盛京將軍依克唐阿的“幕僚”。
盛京將軍借閱原稿
赴京去世下函遺失
依克唐阿是滿族鑲黃旗人,出生于吉林省伊通馬家屯。在抗擊日、俄侵略,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斗爭中,依克唐阿立下了卓著的功績,受到清廷器重。清代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清廷賜依克唐阿頭品頂戴;同年5月,授依克唐阿鑲黃旗漢軍都統;8月,出任盛京將軍。
依克唐阿得知蒲英灝是蒲松齡的后人,并珍藏著《聊齋志異》原稿之后,便向蒲英灝借閱。然而,《聊齋志異》原稿是蒲氏家族的傳世珍寶,豈能隨意向外人展示?但盛京將軍依克唐阿是蒲英灝的頂頭上司,蒲英灝不敢違抗,只好允諾。
《聊齋志異》原稿分裝成兩函八冊。擔心依克唐阿借閱后不歸還,蒲英灝便留了個心眼兒,先將《聊齋志異》原稿的上函四冊借給依克唐阿,并言明上函四冊看完后,再換取余下的下函四冊。沒想到,依克唐阿看完上函四冊,換取了下函四冊之后不久,便因公務赴京,同時帶走了《聊齋志異》原稿的下函四冊。又過了不久,北京傳來噩耗:依克唐阿病故!《聊齋志異》原稿的下函四冊,也從此無從索要了。眼看著先祖遺留的傳世之寶僅僅剩下一半兒,蒲英灝捶頭痛哭、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