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皇帝曾對英華殿菩提樹大加贊賞,親筆御書《英華殿菩提詩》。其中有這樣幾句:“我聞菩提種,物物皆具領。此樹獨擅名,無奈非平等。舉一堪例諸,樹以無知省。”
榮鋼林老人告訴記者,在他小時候,故宮里就流傳著英華殿菩提有靈性的傳說,只是自己一直未曾有緣拾到那樹上的菩提子。
●壽康宮 乾隆為母親建的“養老所”
壽康宮位于慈寧宮西側,最初是乾隆為生母“孝圣憲皇后”所建的寢宮。營建壽康宮的原因還是孝圣皇后起初也不敢住進慈寧宮。
李燮平告訴記者,乾隆繼位時,太后宮區有慈寧宮和咸安宮。慈寧宮自孝莊以后,除了舉行一些典禮儀式外,幾十年沒住過人了。咸安宮又被雍正皇帝改成了“宮學”,其他一些殿宇又有年老的妃嬪們居住。乾隆不能讓自己的母親沒地方住啊。于是拆了慈寧宮西側宮墻,建起了壽康宮。
壽康宮主宮區呈南北方向的長方形,由三進院落組成。南北長148米,東西寬57米,周圍有紅墻環繞,占地約8436平方米。
乾隆也是個大孝子。據史料記載,孝圣太后在壽康宮居住的時候,乾隆幾乎每天都來問安。在壽康左門下轎,步行進入壽康宮。到了太后居住的暖閣后,乾隆要跪在地上問候起居。孝圣太后壽辰時,乾隆曾親自起舞為母親助興。
據李燮平介紹,在孝圣太后60壽辰時,乾隆還改建了咸安宮學為壽安宮,為母親的生日獻禮。至此以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為主的太后宮區基本成型。
孝圣太后80歲時,年齡已高過孝莊太后去世時的年紀,乾隆皇帝才將慈寧宮重新“裝修”,將屋頂的“單檐”結構升級為規制更高的“重檐”,讓母親移居慈寧宮。老太后86歲去世后,慈寧宮就再也沒住過人,即使是權傾朝野的慈禧老佛爺,也覺得自己難與此宮相匹,僅在壽康宮小住。
無緣開放的“深宮小院”
故宮新任院長單霽翔表示,故宮是一本百科全書,人文、歷史、建筑、美術……幾乎所有學科你都能在這里讀到。但由于條件所限,這本百科全書的部分章節可能無緣與公眾分享。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燮平告訴記者,由于不少院落空間狹小,文物古建又異常嬌貴,根本不具備對公眾開放的條件。
●乾隆建而未用的倦勤齋
據李燮平介紹,乾隆皇帝25歲即位時曾許愿,希望向祖父康熙那樣居位60年,執政一個甲子后將皇位傳給皇子。早在乾隆38年,他便開始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打算,于是開始修繕擴建寧壽宮,并在北部建起符望閣、倦勤齋等建筑。
乾隆85歲時完成心愿,傳位于嘉慶。這時寧壽全宮已經修繕一新,就等著乾隆來過“退休”生活了。可耄耋之年的乾隆自覺精力充沛,把權力完全交給兒子還不放心,于是歸政后還要訓政,依然在養心殿繼續辦公。乾隆自我感覺身體硬朗,活到百歲也不成問題,那時再去寧壽宮頤養天年就圓滿了。誰知人算不如天算,四年后乾隆就駕鶴西去了,結果沒有住進寧壽宮,更別提到符望閣、倦勤齋吟詩作畫享受老年生活了。
記者看到,如今從寧壽宮即現在的珍寶館進入,還能站在院外看到倦勤齋,可里面的內容就無緣一窺了。李燮平表示,其實受空間等條件限制,即使今后倦勤齋、符望閣以及乾隆花園一帶得以開放,觀眾也只能在庭院中隔窗相望了。
●神秘的佛樓雨花閣
2月17日午后,記者在故宮太極殿院內翹首西望,可以看到一座造型別致的樓閣,樓頂邊沿有蟠龍環繞。雖是一墻之隔,卻是可望而不可即。這就是已經修繕完畢的雨花閣。
李燮平告訴記者,雨花閣是一處藏傳佛教建筑,里面樓梯極窄,又擺放著很多珍貴的藏傳佛教文物,雖然修繕完工,但不宜對公眾開放。“那里在清代就是宮內的圣地,不能隨便進入的。”李燮平向記者坦言,自己在故宮工作多年,也未曾進入過雨花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