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關初期,老一代滿洲貴族與入關后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在文化觀念、價值取向方面存在分歧,實所難免。不過在鞏固、加強清朝統治上,孝莊母子具有最大的共同利益。順治親政后,基本遵循并發展了多爾袞攝政時期的大政方針。繼續施行改善滿漢關系的政策,在“首崇滿洲”的前提下,給予漢官一些權力,以期緩和滿漢民族矛盾,擴大統治基礎,完成統一大業。對于體現滿洲文化特質的語言文字、騎射、服飾、發型諸方面,順治從未有過異議。在為后人所詬病的圈地、薙發易服、嚴懲逃人等重大舉措上,他態度堅決,從無動搖。
順治大婚后,孝莊仍竭力違護自崇德年間形成的蒙古族后妃在后宮的特殊地位,顯然有一定保守性。順治試圖糾偏時,又走向另一極端。他的舉措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激化了他與孝莊的矛盾。盡管看不慣孝莊的某些做法,但他以已婚之婦為妻、允許皇后離異返鄉等行為,同樣體現出滿洲傳統價值取向。他對董鄂妃懷有真情,卻不能以理智駕馭情感,沒有站在促進后宮和諧穩定、維護滿蒙聯盟、鞏固清朝統治的角度,處理同眾妻妾的關系。他的寵愛反而將董鄂妃置于利益沖突的火山口上,使其備受煎熬,以致斷送性命。他本人也因難以承受失去董鄂妃的殘酷現實,英年早逝。
順治病逝時,眾多妻妾正當年少。清制,嗣帝與太妃、太嬪“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見”。康熙八歲即位后,這些成為前朝宮眷的少女,便從東西六宮遷至由太后、太妃居住的深宮內,在那里度過漫長的余生。這是中國封建王朝后宮制度下,無數弱女子被吞噬青春的縮影。
對于封建帝王而言,治家與治國密不可分。順治既未處理好與孝莊及兩代后宮成員的關系,也勢必難以將滿洲貴族、兩黃旗重臣團結在自己周圍,成為他的倚靠力量。他與孝莊的矛盾日漸尖銳,同老一輩滿蒙貴族的關系日趨緊張,當他行使皇權時,不能得到孝莊等人的支持,甚至受到一定牽掣。他病逝前兩個月,命為隨同崇禎帝赴死的太監王承恩立碑。碑文稱:“莊烈憫皇帝勵精圖治,宵旰焦心,原非失德之主。良由有君無臣,孤立于上,將帥擁兵而不戰,文吏噂沓而營私。……逮逆渠犯闕,國勢莫支,帝遂捐生以殉社稷。”順治對明朝末帝的理解和認同,折射出他內心的焦慮、痛苦和無奈。 (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