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在我國西北的甘、寧、青地區,存在著數股強大的回軍武裝力量。由于其首領皆為甘肅河州回族馬姓,故稱“馬家軍”,俗稱“西北群馬”。因割據范圍不同,又分成“寧(夏)馬”、“青(海)馬”、“甘(肅)馬”等,其勢力還曾擴張到新疆。馬家軍原為家族武裝勢力,它們參與了當時中國政壇的紛爭,先后依附清政府、北洋軍閥、馮玉祥、蔣介石等,統治西北地區數十年,產生了一批顯赫一時的馬姓軍閥。他們以“甘、河、回、馬”(即甘肅人、河州人、回族、馬姓)這四條為用人標準,核心權力采取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封建繼承方式,經數十年的發展,逐漸成為左右西北局勢的軍閥武裝。
20世紀40年代后期,“群馬”中以馬鴻賓、馬鴻逵、馬步芳三個集團最具實力,人稱“西北三馬”。當西北各族人民歡慶翻身解放之時,“西北三馬”也面臨著前途的抉擇,他們因各自的行為而造就了天壤之別的結局。
青海“土皇帝”馬步芳在埃及當寓公,在沙特當“大使”,荒淫本性不改
馬步芳,字子香,甘肅河州(今臨夏)人,1903年出生。早年曾入寧海軍官訓練團,結業后在其父馬騏和叔父馬麟統率的青海地方軍事集團中供職。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歷任旅長、師長、軍長、縱隊司令、集團軍總司令。1936年任青海省政府代主席,1938年任青海省政府主席。抗日戰爭期間任第四十集團軍總司令兼陸軍第八十二軍軍長,派兵參加抗日戰爭。1945年當選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1948年9月兼任西北軍政副長官。馬步芳家族統治青海40年,尤以馬步芳最為殘忍兇狠、荒淫橫暴,人稱“土皇帝”。
1949年5月,華北、華東地區的戰爭形勢一日千里,西北地區也解放在際。李宗仁一面在作倉皇南逃的準備,一面還強打精神與馬鴻逵共商改組西北軍政長官公署的計劃。原來,原西北軍政長官張治中已率代表團去北平參加和談,所遺職務現由甘肅省政府主席郭寄嶠以副長官名義暫行代理。盡管解放軍的攻勢已如破竹,卻還有少數執迷不悟者,仍舊在做著接任西北軍政長官職位、再當幾年“西北王”的黃粱美夢。
“西北群馬”中實力最強的,是寧夏馬鴻逵和青海馬步芳兩家。馬步芳大力開展“黃金外交”,走上層路線,給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等國民黨大員送禮。白崇禧幾經考慮,認為馬步芳是匹“野馬”,雖難駕馭,但還可以拿出來拼一拼,容易利用,而馬鴻逵則是一匹“滑馬”,常以“保境安民”為由保存實力,有些靠不住。當然,馬步芳的實力還是在馬鴻逵之上的,這也是他最后競得軍政長官一職的主要原因。
1949年5月18日,馬步芳被任命為代理西北軍政長官,同時還以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實現了他夢寐以求的當“西北王”的夙愿。7月,由于張治中留在了北平,馬步芳就正式擔任了西北軍政長官。(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