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平涼西羌人僅僅持續70年,梁翼將崆峒山圈為自己家產,梁納去崆峒問道和祭天時,羌人常與西羌起義軍在山上激戰,皇甫規憑借一身崆峒飛劍將西羌起義軍首領斬首于崆峒后峽……成化年間,張三豐來崆峒山,先后在雷聲峰、隍城修道達五年,張三豐在崆峒山期間,問道于各道長,翻廣成子真言,并寫有記道詩,著有《金丹道髓章》留世。
崆峒山雪景 資料圖
本文摘自崆峒武術網 作者:姚學禮 原題為:再論崆峒是天下武林第一山
作者簡介:甘肅省作家協會第二屆理事,平涼地區文聯第二屆副主席,世界華文詩人協會創會理事,崆峒學研究會創會人及副會長,香港大學客座講師,平涼地區文聯主席,平涼地區作家協會主席,《涇河》雜志、《大西北詩報》主編,《寶中開發》總編輯。
皇甫規簡介:皇甫規(104-174)字威明,安定朝那(今甘肅靈臺)人。東漢名將。家族世代武官,祖父皇甫棱,曾任度遼將軍;父親皇甫旗,任扶風都尉。皇甫規有見識,熟習兵法。曾多次擊破、降服羌人,緩和了漢羌矛盾,功勛卓著,與張奐、段颎合稱涼州三明。官至護羌校尉。熹平三年(174)卒。
我在1980年4月8日發表的《崆峒是天下武林第一山》一文,后又在1997年9月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姚學禮文論集》中選入出版。大概由于這個提法不為人注意或持不理態度,時至今日反應者平平,似乎平涼人不感興趣武林。
但作為一種武功武術在古代兵家集散之地平涼留下了大量文化遺產:
1、出土的兵器文物有二萬多件。
2、戰爭遺址遍地皆是。
3、大量古史志書籍紀錄有平涼武術事略。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
1、平涼地處隴山邊關,是黃帝時代和歷代邊境將士守攻爭奪之地,常年打仗和用武是必須要做的。
2、遠古平涼氐羌人是以武力占據平涼,冷兵器的運用成了該地特色。
3、以崆峒山為基地的武術競爭使崆峒山成了中國傳統武術的最早和最多的匯集比武演武之勝地。
最近我作了統計,凡古代史書和演義小說中的把守平涼將士皆以武功在這里打仗,甚至包括到這里的文人李白、杜甫、范仲淹都有武功在身,而幾乎沒有人游歷平涼身上不帶武器。生活在平涼的人,皆是古代留在這里的將士后代。古代崆峒山的道人、僧人全部是一邊念經,一邊習武,沒有一位不會武功的寺僧道人或儒生。
平涼設武課訓練和考試從柳湖書院一成立就開辦起來,這在清代朱愉梅的《柳湖書院志》中記錄了許多武生姓名。最近我搜集了平涼解放后新編新寫新出版的關于平涼的史志書籍,幾乎所有志書都寫得一知半解,很不全面,很不準確,失誤失真的地方太多,有的簡單或錯誤百出,這里我不一一指出。因為這有點全盤否定,會得罪一批人,但為了史志的真實和全面,我建議要盡量搜集全資料,并弄懂資料,又寫對寫好。
比如黃帝向廣成子問道這一段話,現在新寫的白話文幾乎都沒寫對,與原文不符,可無人去想去糾正,如此等等。我不想介入史志編寫,但建議要讀透讀全中國的各種古書。又如平涼地方志將黃帝、廣成子、伏羲、女媧列入“神話人物”一欄,在敘述中全以神仙和不存在的神話傳說敘述,并未敘述其有真人的一面,使人讀后感到這些人物實際不存在,這就不真實了。而其他地方志將這些人物從誕生到死都作為實有其人敘述,并建立故里和墓葬,同時講有其神話的一面。如果這些人真的不存在,我們中華民族就不能以神仙為真祖先,試想世界上不存在的神仙真的可以生育肉體人嗎?不可能。于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就不是這些人了,那么,今天我們又以他們為祖先,在清明節祭祖,不就是子虛烏有嗎?(崆峒武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