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份蔣介石日記公布之后,研究者紛至沓來。作為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人們認為,蔣介石日記的解密,會幫助世人窺視這個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并從中了解近代中國的變遷。歷史學家也希望通過這一經歷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當事人,自己來記錄、還原歷史的真實。
蔣介石日記公布至今已經有六年了,蔣介石日記的研究,乃至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如何?近日,以蔣介石日記研究為依據的《天下得失:蔣介石的人生》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的三位作者———北京大學教授王奇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汪朝光、金以林在一起進行了對話。
研究20世紀中國繞不開蔣介石
王奇生:蔣介石日記發表已經6年,前面幾年基本是一個炒作的階段,日記出來是具有新聞的效應,但是真正從日記出來到研究成果出來是有一個周期,這個周期五至六年很正常。
汪朝光:研究20世紀中國史蔣介石肯定是繞不過去的一個人物。不了解蔣,你肯定就不了解20世紀上半年的中國歷史。但真正從學術角度出發,比較厚重的研究還是很缺乏的。因為流行的那些書,說好聽一點,屬于普及性讀物,說不好聽連普及性都說不上。
蔣介石愛讀經書對獨裁者印象好
王奇生:這本書可以說幾乎每一篇都是創新。我們就是想舉一個例子,某一個問題的某一個觀點,以前是怎么看的,現在有什么新的看法。你的某一個問題,以前是怎么看的,現在給你顛覆了。
金以林:書中有一篇文章是我寫的,講1932年的蔣介石。1932年,除了“一二八”滬淞抗戰沒什么事。蔣1932年的日記我讀了三四遍,這一年對他的變化和影響很大。
1932年以前的蔣,更多的是在追求軍權跟黨權。他1924年當黃埔軍校校長,1927年北伐,1928年北伐,北伐完了就內戰,從蔣桂戰爭到中原大戰,一直在忙黨內的各種問題,始終沒有提到國家政權建設。1932年以后,很有意思的是,他在年初總結他下野的時候有一個觀點,就是覺得他跟知識分子很疏遠,他要調整跟知識分子的關系。
1932年后,他系統地找了一批頂尖學者給他講座———像王世杰,當年是武漢大學的校長;像翁文灝,是清華大學的代理校長。蕭一山給他講清代的政府是怎么做的,教育他去找胡適談。后來,他把這一批人引入到政府里了。翁文灝最后做到了行政院長。王世杰抗戰前做教育部長,抗戰中做外交部長。
以前老說蔣介石跟政學系如何,我個人覺得,讓政學系這些人來管理國家,實際上國民黨黨內反對的力量很多。但是,國民黨黨內,無論是軍事干部還是黨務干部,他們管理不了國家。從1932年以后開始,蔣介石開始考慮怎么建國了。
汪朝光:蔣介石日記對于近代史的研究還是有一些發現。比如說最后一篇的讀書史,這填補了一個空白。比如龔育之寫的《毛澤東的讀書生活》,我覺得確實可以做一個整合性的研究,即20世紀的上半葉,中國領袖在讀什么書。
蔣的讀書史,確實要看蔣的日記,否則他讀什么書別人不知道,如果回憶錄里涉及,可能也沒那么完整,但是蔣的日記里有詳細的記載,今天看了什么書,看了書之后有什么感想,這樣就便于我們做這個研究,我覺得這個是填補空白的。
再比如說,《從孤兒寡母到孤家寡人》這篇文章所揭示的蔣個人成長的歷史,如果不依靠這個日記,確實很難做出來。
王奇生:毛澤東喜歡讀歷史書,蔣介石喜歡讀經書。毛澤東是絕對不讀經書的,兩個人的重點完全不一樣。毛澤東尤其喜歡讀野史,蔣是絕對不讀野史的。
我原來對蔣讀經很不以為然,我覺得讀經對他的人生有影響。就是說一個人的權力到了頂點,沒有制約,這個時候很容易走極端,很容易為所欲為。但是蔣是在權力沒有制約的情況下,最后沒有走極端,沒有成為希特勒,這跟他讀經有很大的關系,他這種修身養性,確實對他個性和行為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