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西安事變的發動,幕后主要的推手是中共中央?其實不是。中共中央當時根本不知道。
至于解決西安事變的方式是不是受中共中央的影響比較大?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本來就是要和平解決,只是和平解決的內容不一樣。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中共最早的想法和我祖父的想法是一致的,從來就沒有想殺掉蔣介石。
西北軍政委員會當時的負責人就是張學良。張學良是在西安之前見了周恩來,后來又見了兩次,5月份和中共的關系達到最高點,那時候中共提出了一個計劃,建立西北軍政委員會,形成一個西北割據,然后依靠蘇聯。答應的都很好,但計劃報到蘇聯后,蘇聯對張學良根本就不信任,而且強調中國還是要靠蔣介石來領導。緊接著中共和蔣介石就開始秘密談判,到9月底,談判破裂了,蔣介石準備第六次“大剿共”。
臺灣有一種說法是“西安事變雖然避免了內戰,但是讓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提前了”,臺灣的這個說法是蔣介石不是不準備抗戰,蔣介石要訓練一百個師來抗戰。但是,日本人從東北打到華北,并不是在那等著你訓練一百個師再來打你。它是緊鑼密鼓的在打。所以蔣介石說的“不抵抗政策”是有理論的,不是我不想抗日,“攘外必先安內”,這就是他的理論體系。楊虎城是想廢蔣介石,不是殺他。而且蘇聯不知道西安事變,主要是楊虎城提出來的整個方式方法。
殺蔣介石,毛澤東他們是同意的,楊虎城始終堅持政治上廢蔣介石,在政治上和蔣介石決裂。
祖父和蔣介石的關系是有轉變,對蔣介石的認識卻沒轉變。祖父本來是馮玉祥的部下,幫助蔣介石中原大戰以后,蔣介石給他權力和地盤,然后在陜西發展了三年。那時蔣對共產黨是格殺勿論的,但祖父一進陜西就放共產黨;還大量選用共產黨和陜北紅軍,這些紅軍的發展,和楊虎城的保護作用有很大關系。
張學良和楊虎城在放蔣的問題上有過很激烈的爭吵。他倆計劃10月25號放,24號晚上吵了一架。楊虎城不同意那么簡單的放,覺得放得不明不白。楊虎城主張是至少得簽個文件,有個書面的;張學良認為要把蔣介石趕快送走,想得比較簡單。也沒想到蔣介石的態度那么硬,其實挺怕死的,但他知道張學良的弱點,沒政治斗爭的經驗。中共也是說要有條件釋放,而共產國際提出無條件釋放。
祖父在個人生活上是很嚴肅的,但他一生結過三次婚,有過三位夫人。每位夫人對都他和他的事業做出了貢獻。他的第一位夫人叫羅佩蘭,是四川人,也是我的親祖母,是我祖父自己看上的,就決定娶了,她是一直跟著祖父在部隊轉戰各地。
陜西人還有個習慣,就是媳婦不外娶;曾祖母不滿意,就給祖父娶了第二個夫人張惠蘭,她就在家照顧老人,到我父親5歲的時候,祖母去世了,就交給二祖母照顧,也是一直和祖母一起生活的;后來他認識了謝葆真,就結婚了。雖然是娶了三位夫人,但一家人一直相處和睦。
謝葆真不是外界傳言說的是共產黨員,她只是14歲曾經入過共青團。15歲就與我祖父結婚了。后來去看望祖父而被扣押,被捕后不久就神經失常了。1947年2月8日,在獄中去世了。(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