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較長,我不翻譯了,大概意思是,祖墳葬到這里,子孫都會出人頭地。后來,吳家果然興旺發達,真如風水大師所說,子孫接連科舉及第,進士出了好幾個,到吳爵,還考了全國第二名,即榜眼。
這樣的風水傳奇,在前人的筆記中很多。為了求得一塊所謂的風水寶地,甚至人為推遲亡人下葬時間,或是遷墳另葬。清人諸聯《明齋小識》中記載這樣的傳奇:一個叫盛邦直的人,精通風水,覺得祖墳風水不好,便擇寶地改葬。蹊蹺的是,下葬后墓內竟然有知了的聲音傳出,好長時間也不停息。不幾年,盛邦直的兒子科舉及第,接下來,其侄子又科舉中榜。
實際上,這些因風水好帶來的好運,只是傳奇,或是巧合。比如蘇州出狀元,我看便與風水無關,也非神讖應驗,而是宋代受到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侵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向東南轉移的結果.再者,蘇州當地的學習風好好,學生勤奮,家長和社會均重視教育,確是“書香之地”。
第二件,占卜,希望抽到“上上簽”。
所謂“占卜”,就是常說的算命術中一種,其手段五花八門,這是中國民間至今仍在流行的江胡秘術。我上月去濟南,在老街芙蓉街的一家破廟里,便看到好多妙齡女子請一位胖乎乎的大師算命。我一開始以為她是媒子,駐足觀察一陣后發現,真是游客。后來又有兩個女子來抽“神簽”,請找大師判斷。
試想,在手拿IPAD的時代,人們都這么迷信占卜,古代可想知了。從記載來看,古代的占卜術往往比現代更靈驗,神奇得很。如在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一位名叫裴之仙的今江蘇鎮江丹徒人,和幾好學友一起赴京趕考,參加舉人會試。
臨行前,有一學友問一占卜很準的師傅,幾個人中哪個能考中。這師傅只寫了一個字——“貴”(簡化字“貴”的繁體字)。這幾人都搞不懂是什么意思,追問是什么意思,師傅說這個字已說得很明白了。大家仍不明白,一只到考試張榜,裴之仙考中會試第一名會元后,才恍然大悟——考中的人當是裴之仙。原來,這“貴”字拆開后是“中一目人”,裴之仙有生理殘疾,是個獨眼龍,乃“一目人”也。
占卜在古代考生中流行程度,是今人難以相像的,幾乎沒有考生不算命的。以北宋為例,當年的都城東京(今開封市),到處是算命攤子,算命先生做的全是考生生意。那些算命先生善于觀顏察色,或投考生所好,或故作高深,把考生忽悠得團團轉。有一群考生,結伴到一座廟里請老和尚占卜,問本屆科舉能考中幾個。老和尚沉默不語,閉目半天才伸出了一個指頭,考生們認為老和尚在說他們中會有一人考中。張榜后,這群考生中果然有一人上榜,這群考生對老和尚的神機妙算佩服得五體投地。實際上,這是位高智商的老和尚,想想啊,一個指頭除了可以解讀為“一人考中”外,也可譯釋為“一群人全中”,或是“一個人都不中”。老和尚的所有玄機,全在“沉默不語”四字人上。
雖然占卜是一種“大忽悠游戲”,但古代考生就是相信。為了保證靈驗,占卜還會選日子,好多考生會參加應試的當年首頭,即新春正月占卜問卦,求個上上簽。
第三件:拜考神,希望“吉星高照”。
信仰是一種文化,中國古人認為,科舉考試也是有神靈保佑的。那么,古代考生心目中的“考神”是哪一位?我查了一下,各地考生的信仰對象有所差別,公認的考神是“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民間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人認為它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在演變過程中,此星神與道教中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揉合到了一起,轉身為一位科舉考試行業的神靈,為士人、學子供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