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國人就對官場上的這種行為憎惡不已,而對低調出行、不事張揚的做法贊揚有加。
清咸豐年間的進士趙亮熙任處州知府期間,不但重農耕、興水利,遇到自然災害時賑濟災民,而且出行從不擾民。他外出巡訪經常穿便服,也不帶隨從,近距離地了解社情民意及百姓的生產生活情況。處州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一些莊稼人勞作時衣服被雨水淋濕,必須在夜深人靜時,脫下濕衣烘烤,以備第二天再穿;一些紡紗女工夜以繼日地紡織,把織好的成品拿到集市上賣了,換回吃的,以此艱難度日。她們除了身上穿的,竟沒有多余的換洗衣服。至于“賣菜人吃菜皮,賣柴人燒柴皮”等現象更是普遍存在。因為深入民間,對百姓的生活有真情實感,所以趙亮熙對老百姓深懷同情之心,他不僅不從老百姓身上揩油、撈好處,還常常省下俸祿,接濟貧苦百姓。
趙亮熙出行不事張揚、不搞排場,是因為他官小位卑嗎?不是。別看他只是個處州知府,卻有皇上賜予的“四品”大員的敕封。這品級,在一般官員來說,已足夠炫耀的了。可趙亮熙就是一個為官低調的人,不但自己出行不事張揚,更對借出行炫耀權勢、擾民斂財的貪官痛恨不已。一次,浙江撫臺衙門為調查處州賦稅征收事宜,派一個姓高的巡視官經溫州府,沿甌江水路,來處州巡視。這位高巡視自恃進士出身,又是撫臺衙門官員,每次出巡都是命衙役高舉執事牌,鳴鑼開道,好不熱鬧。這次自然也不例外。所到之處,自然是一應官員遠接高迎,設宴洗塵,饋贈禮品。可是到了處州可就變了。盡管前一天高巡視已提前讓下屬通知處州到達的時間,但他所乘的官船到了碼頭,卻沒有一個官員在那里迎候。看空蕩蕩的碼頭,冷冷清清的場面,令高巡視十分惱火。受寵成習的高巡視豈肯就此善罷甘休!他決定屈尊前往處州府衙,給趙亮熙一個難堪。來到處州府衙,高巡視派公差到府傳話,要知府親往迎接引路。趙亮熙見狀,決定來個“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他故意耽擱拖延,過了很長時間才打轎出迎,并有意打破慣例,按四品官出行的禮儀迎接高巡視。于是,這樣的場面出現了:出迎官員的儀仗規模比被迎官員的儀仗規模級別還高,把個高巡視弄得好不尷尬,直跪在地上討饒:“卑職有眼不識泰山,還望大人恕罪!”趙亮熙不卑不亢地將高巡視數落了一頓,才算完事。
舊時出行不事張揚的清官還有不少,仍以清代為例,就有張伯行、于成龍、李用清,等等。特別是,林則徐升遷赴任途中“禁迎送”、“禁招待”之舉傳流至今,被傳為美談。
一八三○年,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離京赴廣州查禁鴉片。臨行前,他向沿途各地發出《傳牌》,主要內容是,出行所到之處,一不準下屬遠迎;二不準驚動百姓,三不準擺酒席;四不準送錢給隨從人員。后來又加了一條:不住豪華的房子。因為林則徐恪守這“五不”,使他那儉樸廉潔的風范和他禁煙的壯舉一起,被國人永遠地傳誦。
諺云:“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官員的一舉一動,都會給人們留下一定的印象。更不要說出行、巡視、赴任之類動靜較大的舉動了。至于留下的印象是好是壞,其結果是令人夸還是讓人罵,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那就全看官員自己的把持了。(摘自香港《大公報》 文/郭慶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