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在中國轉戰南北、具有豐富戰斗經驗的部隊,在朝鮮戰爭中屢立戰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7月5日,在占領漢城的戰斗中建立卓著功勛的步兵第4師被金日成命名為“漢城第4師”。7月23日,金日成發布命令,特別嘉獎金雄、李權武所率部隊的貢獻突出。7月26日至8月29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授予“近衛”稱號的部隊有7支,其中從中國返回的部隊就有4支,即第18聯隊、第4步兵師、第6步兵師和第10步兵聯隊。此外,方虎山于11月15日被授予共和國雙重英雄稱號,詳見《朝鮮中央年鑒1951-1952》。而獲此榮譽稱號的包括方虎山僅三人。第12步兵師被授予一級自由獨立勛章(1951年5月2日)。
戰爭結束后,據不完全統計,回國的4萬多朝鮮族官兵在戰斗中犧牲的約30%,被俘的約20%,余下的約30%定居朝鮮,20%自戰爭結束至1957年陸續返回中國定居。舉一例,1982年黑龍江省五常縣共有45000多名朝鮮族,其中有209人為戰爭后返回中國的朝鮮族官兵。按人口比例估算,回到中國的朝鮮族官兵大概有10000人左右。1981年曾調查過返回中國的朝鮮族官兵,當時生存的大約有6000人。參見金中生:《朝鮮義勇軍秘密入北》。
據朝鮮目前已公開的資料,到戰爭后期和戰后,從中國返回朝鮮的一些主要領導人命運各有不同。除姜鍵(姜信泰)、張教德等在戰爭中犧牲,武亭因“不執行軍令、戰斗指揮不當、犯有軍閥主義”,于1950年12月被撤職,1951年在平壤病故外,詳見金日成:《當前局勢和任務》,《金日成選集》,平壤:朝鮮勞動黨出版社1954年。有關武亭病故前的一些情況,參見《金日成同志回憶錄》。金枓奉任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長,金昌德任總參謀部干部局局長、總政治局紀律委員長,全宇任第5軍團長、副總參謀長,池炳學任軍團長,樸孝三任第9師師長、副總參謀長,李益成任總參謀部隊列補充局局長,樸勛一任黨中央農業部長,王之任任第6軍團長、副總參謀長。樸一禹因“反黨宗派活動”于1955年12月被罷免,《關于樸一禹的反黨宗派行為》,1955年12月2-3日,《決定集》,平壤: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1955年。方虎山戰后任人民軍陸軍大學校長,受樸一禹事件牽連而退役。詳見金中生:《朝鮮義勇軍秘密入北》。原朝鮮獨立同盟的崔昌益(時任副首相)、尹公欽(時任商業相)、徐輝(時任勞動相)等人于1956年因“宗派事件”被免職。《關于崔昌益、尹公欽、徐輝、李必奎(LeePilKyu)、樸昌玉(ParkChangOk)等的宗派陰謀》,《勞動新聞》,1956年9月5日。
從以上歷史考察中可以看出,中國東北朝鮮民族的出現,是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特別是日本在東北亞發動侵略戰爭造成的歷史遺產,而這種特殊的歷史環境造就了東北朝鮮族雙重國籍的特性,也構成了朝鮮族部隊形成、改編和回國的復雜背景。在抗日戰爭和中國內戰中,中朝已經結成革命紐帶和情誼,這就使得朝鮮族部隊在朝鮮需要的時候回國成為情理之中的事情。況且當時在中國東北的朝鮮人既然事實上具有雙重國籍,那么他們在自己愿意的時候回到朝鮮也是合乎法理的。
目前披露的俄國檔案證明,平壤第一次提出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是在1949年9月,但遭到莫斯科的嚴厲制止。1950年1月17日,金日成再次提出只能靠軍事行動解決民族統一的問題,斯大林1月30日復電表示同意。因此,第一次決定朝鮮族官兵回國時(1949年4月),無論金日成還是毛澤東都沒有要向南方發動戰爭的意圖(那時美國還在南韓有大量駐軍),平壤加強軍事力量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南方的北進。第二次朝鮮族部隊回國是林彪提出的,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國戰事已經結束,軍隊將要面臨大規模減員,而朝鮮族官兵多有思鄉情緒。那時,毛澤東和斯大林的意見還是一致的,都認為不能用軍事手段統一朝鮮。盡管不久后斯大林改變了主意,但毛澤東直到5月14日,即第二批朝鮮族部隊回國近1個月后,才知道斯大林已經同意了朝鮮的計劃。因此,以朝鮮族官兵回到朝鮮為根據指責中國參與了朝鮮戰爭的策劃是毫無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