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在中東路事件上爭執
《奉俄協定》簽定以后,蘇聯即更換了中東鐵路的主要負責人,掌握了中東路的經營管理大權,但對協定內容并沒有加以認真執行,除蘇方長期掌握中東鐵路各項大權,中蘇在以下幾個問題仍存在著巨大的爭執:
①員工問題:用人方面,根據協定雙方對等分配,但實際中東路的2700多名職員中,(注意是職員,不是指職工,主要指管理人員),中國職員僅占400人,且大部分為翻譯或低級職員。協議規定人員配備是華人為正,則俄人為副,如俄人為正,則華人為副。但實際操縱實權的東鐵管理局局長一直是由俄人擔任,幾個大處的正處長也是俄人,如機務處、車務處、商務處、財務處。一些本應由華人擔任的職務,以華人不懂技術為借口
改為雇用無國籍的白俄人擔任(白俄原指流亡在中國的沙俄殘余勢力,他們沒有蘇聯國籍,也可泛指在華無蘇聯國籍的俄人,這里指的后者),如理事會的技術處,以白俄為正處長,這些白俄人當然聽命于蘇方。
②歸還中國權益問題。中東路鐵路不僅僅是一條鐵路那么簡單,還經營著大量航運、電信、農場、礦山、學校等,奉俄協定規定不屬于鐵路經營的電報、電話、農場、礦山、學校等按規定應一律歸還中國政府的許多設施,并沒有交還。張作霖先后強行收回松花江航行權、中東路蘇方所設電報電話、中東路教育權(1926年9月4日,東省特別區教育管理局局長李紹庚率警封閉中東鐵路管理局學務處,強行收回中東鐵路沿線教育權)、接管東省路管理局的全部大小船只及附屬財產改為東北海軍江運部、工務、地畝、醫務、電務、經濟調查權以及大量中東路的大量財產,蘇方對此雖然通過外交方式提出多次抗議,不過仍采取默認的方式。
③財務問題。中東路經營所得以盧布結算,并存入蘇聯遠東銀行,經爭取,改為存在遠東銀行和中國銀行各一半,原東省特別區的教育經費也由蘇方承擔一半。
④俄文報紙問題。奉俄條約簽定后,蘇方在東北創辦了相當多的親蘇俄文報紙,內容難免帶有宣揚社會主義成份,奉系對此監察甚嚴,每年以“宣傳過激”遭到停刊的親蘇俄文達十余份之多。
⑤其它問題。這些問題包括蘇方支持中國共產黨、通過東北向南方郵寄革命報刊(如1926年3月4日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公署指令哈爾濱戒嚴司令部,將蘇聯寄往廣東省俄文馬列主義書籍103捆、《前進報》225捆扣留)、哈爾濱市政權問題(哈爾濱市公議會長期由俄日英等國控制,俄人占優勢,經多次要求將正式文字改用華文、增加華人議員、交涉無效,1926年4月30日,張作霖下令取消哈爾濱市公議會,組設市自治臨時委員會,被沙俄侵占28年的哈市政權得以收回曾遭到駐哈外國領事團一致質問)、蘇方成立的中東路職工會被奉系稱為非法問題、東北軍使用中東路運兵費用問題。
雖然雙方在這些問題存在眾多摩擦和沖突,但大體上仍相安無事,到1928年中東鐵路還獲得相當豐厚的利潤,由中東路督辦被稱為全國第一肥缺可想而知。
東北政局的變化
奉系的勢力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后達到了頂點,不僅一度占據了中央政權,勢力遍及全國,就連遠在東南的孫傳芳都宣布擁戴奉系,全國僅有的反奉勢力僅有此時僅占據廣東省大半的廣東革命政府,1926年孫傳芳、吳俊升、張宗昌、閻錫山等十六人更是聯名通電全國推舉張作霖為“安國軍”總司令,對抗北伐。自護國戰爭之后,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使北洋軍閥距離統一全國的理想如此之近。奉軍的實力也達到空前的地步,僅東北國防軍就有十八個師之多(最多時編制達二十個師,后縮為十四個師),擁有全國首屈一指的海空軍實力。
但是從此奉系走了下坡路,其過程十分復雜,本文僅講述其中幾個最重要且與中東路事件有密切關系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