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中國進入了一個短暫統一的時期,不過隨后卻發生了歷史上五胡亂中華的事情,這個時期中國的常備軍數量更加難以統計,當時動輒50萬的戰爭在中國歷史上又發生過幾次,更何況是在經濟及不發達的社會動蕩不安的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這個時候中國常備軍隊數量至多不會超過100萬。當然可能全國軍隊數量會超過以前50萬的記錄。
其后的隋唐時期,由于中央大王朝在相當時期內對與周邊國家擁有著絕對的優勢,所以軍隊的數量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降勢頭,這點從中唐爆發的安史之亂就能夠看出來,當時安路山的軍隊也就10萬左右,結果唐朝潼關損失了10萬軍隊就陷入了無兵可用的絕境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所以隋唐時期中國軍隊數量應該沒有超過以前的平均水平,也就是30到50萬常備軍。
五代十國,中國軍隊再次出現了惡性膨脹的勢頭,同時再加上中央面對的周邊敵人勢力增加,中國軍隊數量出現了大幅度的上升,最終達到了歷史上最高點接近100萬(北宋不包括遼國30萬軍隊以及西夏15萬到20萬軍隊,以及吐蕃,大理少量軍隊),不過這種情況并沒有出現太長時間,伴隨金國擊敗北宋,南宋偏安南方,中國軍隊又恢復到80萬左右的局面(金國30萬左右,南宋30萬到40萬,大理,吐蕃,西夏少量),這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軍隊數量出現大規模增加的第一個時期。
隨后出現的元朝,對于軍隊數量的控制相對比較嚴格,這和蒙古人以騎兵為主機動力強以及種族分化制度有關,所以這個時期中國軍隊數量又下降到50萬左右,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軍隊數量增長的重要時期,明朝除了龐大的正規軍之外甚至還最早的發明了準軍事組織以及情報特務部門,這樣造成了明朝軍隊數量激增,以至與國家為了這只軍隊需要不停的加稅,間接導致了自己的滅亡,這個時期明朝的軍隊數量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突破100萬大關,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關寧鐵騎數量大概在10萬左右,以及左良玉在南方的軍隊以及南京附近的8營(史可法當時就指揮一營兵丁)。
清朝前期,中國軍隊數量又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下降,清朝前期軍隊除了8旗軍以及蒙古的20萬鐵騎之外就是20萬左右的綠營,數量大概在50萬左右。任皇帝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有很大關系,這也導致了中國人口的大規模增長,這為其后中國軍隊數量的飛躍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在清朝中期之后由于政治腐敗已經經濟衰退,國家政局不穩出現了幾次比較嚴重的農民起義,這樣導致中國軍隊數量的激增,在乾隆,嘉慶時期綠營的兵力達到了70萬,這個時期中國軍隊的總數量達到了歷史最高點,各種軍事以及準軍事力量達到了120萬以上。
中國歷史上軍隊的數量大部分時期是在30到50萬之間徘徊,當發生王朝更迭或者內亂的時候軍隊在短時間內數量會激增,可是不會超過200萬,尤其是常備軍的增長更是緩慢。其原因就是人口不足以及經濟不足以維持一只數量龐大的常備軍,至于為什么歷史上經常出現軍隊數量和實際不符,這和古代統計不嚴,大量私人武裝存在以及皇帝好大喜功有關。不過到了16世紀之后,由于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中國軍隊數量開始出現比較明顯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