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天津2月25日電(王宇鵬)正月初六,游客們到天津古文化街感受“年味”。該步行街由近百家仿清代民間小式店鋪組成,是天津有名的集市貿易和年貨市場。新春佳節,民間藝人們在這里大顯身手,糖畫、泥人、面塑等傳統手工藝品攤位被圍得水泄不通,一些孩子被架在父母的肩膀上觀賞民俗。
在一個泥塑攤位前,一位藝人正在為身旁的小女孩塑像。今年56歲的朱增利是天津朱氏泥塑第三代傳人。“小時候喜歡玩泥巴,看著父親做泥塑,慢慢耳濡目染也就會了。”朱增利說,“記憶里,爺爺做得多的是胖娃娃、大公雞。父親做得多的是從戲曲里看來的人物,例如騎馬的花木蘭、《紅燈記》里的李鐵梅……到了我這,就開始做現場塑像,因為最近十幾年塑像很流行。”
一個小時后,小女孩的塑像完成。朱增利說,泥塑的關鍵就在眼神,眼神到位,人就有了靈氣。為了讓手藝傳承下去,朱增利正在培養兒子學習泥塑,從做坯子、打磨、著色等方面給自己打下手。
糖畫攤位前圍滿了人群,許多孩子手里高舉著喜羊羊。民間藝人張福全今年58歲,畫糖畫已有30年。“這里面有很多技巧,光動作就分成點、壓、頓、刮、拉、推、甩等很多種。”張福全說,“手腕得特別靈活,所以不忙的時候手也不能閑著,功夫一撂下就會生疏,得勤練不能停。”
為了滿足節日期間龐大的客流需求,張福全早早備下了100多斤白糖,每天上午9點開張,在一張小馬扎上坐到晚上6點。看著圍在身邊等候的人群,張福全說:“最初做小販時抹不開面子,特意跑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吆喝。現在看到這么多人喜歡民俗藝術,覺得能把傳統文化發揚出來很自豪。
傳統小吃茶湯很受歡迎,許多游客都端著一碗邊吃邊逛。茶湯攤位前最打眼的是一把金光锃亮的大銅壺,壺蓋冒著熱汽,壺嘴細長,呈龍頭造型,探出兩朵絲絨花球。只見一位老人盛了一碗糜子面,用熱水調勻后,一手執碗,一手端壺柄,滾燙的開水一出壺口,正好注入碗內,既沒有溢出水滴,也沒有激出面糊。
這位制作茶湯的老人叫劉文江,一家人都在經營茶湯生意。他告訴記者,這銅壺有30斤重,需要用14個暖瓶往里注水,灌滿后的銅壺重達100斤,人多時他一天要沏上500碗。“賣茶湯是個力氣活,我今年64了,你看身體還行吧?”劉文江笑呵呵地說。
面塑也是很多孩子喜歡的工藝品。在藝人靈巧的手中,經過一番捏、搓、揉、掀,普通的面團變成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從泥塑、面塑,到沏茶湯、吹糖人、抻麻糖……許多原汁原味的民間民俗文化都可以在古文化街體驗到。
“我們這些民間藝人,最初干這行大多是為養家糊口,推著自行車走街串巷。平房改造以后,流動小販的生意就不好做了,也曾擔心過這些傳統民俗會消失。”民間藝人溫兆國說,“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愈加重視,民俗藝術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青睞。現在我們這些民間藝人成立了表演隊,已經把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播到了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