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業部:提高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匹配度
中新網2月10日電 據農業部網站消息,日前,農業部印發《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指導意見》,農業部發展計劃司相關負責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意見》明確把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此次結構調整的目標之一,提出要以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提高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匹配度;加大地下水超采、重金屬污染等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等等。
該負責人介紹了《意見》的4大亮點:
一是更加突出發展理念創新,強調要拓展農業發展的廣度深度。《意見》提出樹立大生態、大食物、大市場、大農業、大科技的新理念,引導農民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以新理念引領農業向廣度、深度進軍,為農業發展拓展更大的空間。今后,農業發展空間將不僅限于在耕地上作文章,還將“上山下海”、面向整個國土。
二是更加突出種養結合、循環發展,強調要調整優化種養結構、大力發展草牧業。針對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對牛羊肉等動物性產品消費劇增的現象,《意見》統籌考慮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畜牧業生產,提出了“大力發展草牧業,形成糧草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根據資源承載力和農業廢棄物消納半徑,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按照‘以養定種’的要求,發展飼用玉米、青貯玉米”等一系列部署和安排。這樣的安排,兼顧了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保護資源環境,更具指導性和針對性。
三是更加突出一二三產融合,強調要發展農業產業化,拓展農業多功能。圍繞提高農業效益,《意見》不僅在“內部優化”上花氣力,還在“內外聯動”上下功夫,提出要“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在“做優二產”上要“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融合互動”;在“做活三產”上要拓展農業多功能,“大力挖掘農村文化資源,強化農業產品、農事景觀、鄉土文化的創意設計”。通過這些安排,使農民從產業鏈增值中獲得更多的收益。
四是更加突出可持續發展,強調要建立與資源承載力相匹配的產業結構。從前兩輪結構調整看,第一輪主要是為適應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第二輪不僅考慮了自然條件,還兼顧了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需求。這一輪結構優化,既要基于自然條件、經濟水平、市場需求,更重要的是突出生態環境、突出可持續。為此,《意見》明確把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此次結構調整的目標之一,提出要以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漁則漁,提高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匹配度;加大地下水超采、重金屬污染等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