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國國際收支狀況出現改善,外匯供求進一步趨向平衡。隨著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成為新常態,銀行結售匯順差逐季回落,6月新增外匯占款年內首次出現負增長,跨境資金流入壓力明顯減弱。與此同時,雖然對外貿易仍存在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但外貿結構逐步優化、區域布局日趨協調的態勢已經顯現。此外,上半年全國供銷系統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增長,也顯示了內需市場的巨大潛力——
7月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在介紹上半年我國外匯收支情況時表示,上半年我國面臨的跨境資金流入壓力明顯減弱。從銀行結售匯數據看,一季度銀行結售匯順差1592億美元,同比增長57%;二季度結售匯順差290億美元,同比下降21%,環比下降82%。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顯示,6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在年內首次出現負增長,環比減少882.8億元。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基本面企穩向好,金融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對外貿易逐漸回暖,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無論是結售匯還是外匯占款數據,都反映出一種積極變化:隨著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成為新常態,個人和企業都更愿意持有外匯,資金跨境流入的壓力也在減輕,跨境資金有出有進將成為新常態,我國國際收支也逐漸趨向平衡。
原因——
匯率波動致資金流入減少
6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的負增長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與二季度跨境資金流入壓力減輕相伴隨,同期金融機構和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都出現了逐月大幅減少的趨勢。
4月和5月,央行口徑外匯占款分別為845億元和3.61億元,環比降幅分別為51%和99%。而近期央行外匯占款的縮水,表明央行被動投放的基礎貨幣減少,在增強央行貨幣政策主動性的同時,有利于減輕通脹和資產價格上漲的壓力。
二季度跨境資金流入環比減少和外貿、直投凈流入數據的大幅增加形成鮮明對比。一季度,外貿順差為169億美元,跨境直接投資凈流入為117億美元。這兩項和實體經濟有關的貿易和投資活動的順差合計為286億美元,遠遠小于當季1592億美元的銀行結售匯順差。而在二季度這種情況發生逆轉,由實體經濟活動形成的順差大幅增長230%,至943億美元,而銀行結售匯順差卻下降82%,至290億美元。管濤表示,這種變化顯示出,跨境資金從一季度的偏流入轉向了二季度的偏流出。
跨境資金流動與實體經濟活動形成的順差為什么會呈現相反方向的變化?能夠對跨境資金流動形成影響的,不單有實體經濟活動,也有市場對匯率走勢的預期等非交易因素。今年3月人民幣匯率日間波動幅度從1%擴大至2%之后,人民幣匯率的單邊預期被逐漸打破,人民幣匯率呈現了明顯的雙向波動走勢。
人民幣匯率的雙邊波動使市場難以形成一致的預期,導致對匯率走勢的預測難度大幅提升。從微觀層面來說,由于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增加,市場主體需要同時面對匯率升值和貶值兩個方向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和企業等私人部門的外匯收支行為也發生了適應性調整。
一方面市場主體的結匯意愿減弱,今年二季度,衡量企業和個人結匯意愿的結匯率由一季度的77%降至68%。同時,不僅即期結售匯順差下降為290億美元,未到期遠期凈結匯余額也連續3個月回調,6月末降至318億美元,為2013年9月以來的較低水平。
另一方面,市場主體持匯意愿增強。二季度境內的外匯存款增加了863億美元,比一季度外匯存款多增104%,與由實體經濟活動帶來的943億美元順差規模比較接近。
外匯貸款的變化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這一趨勢。而今年二季度匯率雙向波動增強,企業進行外匯貸款的動機減弱。外匯貸款余額下降了23億美元,和一季度的增加626億美元相比變化相當明顯。
趨勢——
外匯供求進一步趨向平衡
下一步,跨境資金將呈現怎樣的走勢?管濤預測,下半年流入和流出的壓力并存,我國跨境資金流動還會繼續保持振蕩走勢。
二季度人民幣匯率呈現明顯的雙邊波動,4月人民幣匯率走弱,延續了之前兩月的波動向下趨勢,而5月和6月則出現了反彈。目前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固然使單邊升值的趨勢發生了改變,但并未使市場形成一致的人民幣貶值預期。再加上我國經濟基本面良好,上半年經濟增長處于合理區間,經常項目順差占GDP的比重在國際認可的合理范圍以內,人民幣匯率趨向均衡,下一階段人民幣匯率出現大幅貶值的可能性較低。
管濤表示,目前人民幣匯率能夠被市場認可。境內外市場人民幣交易價格的差值能反映目前匯率的市場接受程度。一季度,境內外人民幣對美元的交易價日均差價是169個基點,二季度這一價差大幅收斂至37個基點,甚至比2012年外匯供求基本平衡時期日均61個基點的價差都要低,這意味著這個價格目前被市場廣泛認可和接受。
在人民幣匯率已經趨向均衡合理水平、當前匯率被市場認可的背景下,跨境資金流動有進有出、雙向波動會成為一種新常態。一方面,國內經濟企穩,有利于提振整個市場的信心,外貿進出口形勢開始回暖,同時境內外利差還繼續存在,這3個因素都會導致資金有流入的壓力。另外一方面,中國經濟進入三期疊加階段,面臨一定下行壓力,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還在調整過程中,存在一些不確定性,這些因素導致資金有流出的壓力。
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企業等市場主體調整外匯收支行為之后,我國外匯供求進一步趨向平衡。管濤表示,這種平衡意味著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出現改善。而在國際收支趨向平衡之后,外匯儲備的新增規模將逐漸收斂,由外儲過快增長帶來的不利影響將得到有效控制。
外匯儲備積累有利有弊,隨著外匯儲備增長到一定程度以后,負面作用相對更多。管濤分析,外儲積累的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外匯儲備增長比較多,帶來的央行基礎貨幣投放比較多,有可能帶來通脹和資產價格上漲的壓力。另外,外匯儲備多也會導致經營管理難度加大,并可能觸發一些貿易或投資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