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航首飛空地互聯航班,民航空中WiFi進入商用。圖為飛行途中旅客通過機上 WiFi用微信聊天。
殷立勤 攝
(記者 趙翰露)國內航班也可在空中上網了!昨天,一架經過改裝的東方航空空客A330-200飛機往返于京滬之間,機上提供利用衛星Ku波段傳輸的信號,實現了“空地互聯”。這一“空中上網”的技術已由主管部門批準,進入商業測試階段,有望在10月投入運營。
在空中上網是什么感覺?記者昨天有幸嘗鮮。
登機前要拿上網驗證碼
飛機進入平飛,記者打開了iPad。接入網絡后,打開瀏覽器,登錄頁面自動彈出。輸入登機前拿到的驗證碼,進入互聯網。很快,微信新消息就彈出來了。瀏覽了幾個網頁,速度也挺快,只是下載圖片時有所延遲。
“我們實測航班上網絡下行速度可達32M。”技術人員介紹,按照當時的上網人數,每個乘客分到的最大帶寬是2M,完全可支持一般的網頁瀏覽、郵件收發、即時通訊等功能。如果機上使用網絡的乘客增加,每人分到的帶寬會相應減少,速度也會慢一些。
7歲半的閆溪坤小朋友獨自坐飛機從北京回上海。在空姐的幫助下,她與媽媽進行了視頻聊天。“媽媽的聲音很清楚,圖像也看得挺清楚的。”小坤說。
隨后,當記者與朋友視頻聊天時,機艙內連接上網的設備已經多起來。朋友回復說,飛機上的圖像看得清,就是非常卡,好幾秒才有一個動作。
飛行途中手機仍須關閉
“飛行途中,請您全程關閉手機。”盡管是空地互聯航班,手機仍然被嚴格要求關閉,飛行模式也不行。乘客能夠使用的上網設備,主要是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
技術人員解釋,在飛機上升和下降階段,其他的電子設備也不能打開。東航表示,機載的衛星通訊設備及客艙內的WiFi設備會在起飛后爬升3000米后自動打開,降落時低于3000米后會自動關閉。對于普通乘客而言,只能在平飛的時候打開電子設備接入互聯網。
測試航班上,飛機還遇到了短暫的氣流顛簸。“信號怎么沒了?”幾名試用者問。技術人員解釋,當飛機出現顛簸或其他可能影響飛行及通訊安全的情況時,衛星及WiFi設備也可能會短時自動關閉。果然,飛機平穩后,網絡又恢復了。
東航南航已獲試飛許可
不少國外航空公司都已提供空中上網服務。
據介紹,目前世界上有兩種技術可實現“空地互聯”。第一種是ATG技術,即由地面基站向空中發射信號,但這種方式需在航路下方鋪設大量基站,受地形限制較多,不適用于長途航班。今年4月,國航在北京—成都航線啟用的“空中寬帶系統”,采用的正是ATG技術。第二種是東航本次首飛采用的地球同步軌道通訊衛星轉發數據技術,它可覆蓋全球除南北極外絕大部分區域,適用于長途飛行。這也是國際航空公司主流的“空地互聯”模式。
“這次我們是與中國電信合作,通過亞太六號地球同步軌道通訊衛星,使用Ku波段通訊技術提供空中互聯網商業測試服務。”東航方面介紹,京滬線上的測試已獲得主管部門正式許可。據悉,南航的“空地互聯”也已獲得批復,可以在京廣線進行商業測試飛行。
投入商用后可能將收費
京滬線上的這架“WiFi飛機”從昨天開始投入商業測試,測試期間會對普通乘客免費開放,但因為帶寬有限,不是每個乘客都能拿到登錄的驗證碼。東航表示,乘客會在換登機牌時知道是否乘上了WiFi航班,幸運的乘客將會獲得驗證碼。商業測試將一直持續到9月底。如一切順利,最快10月起,乘客就有可能逐步在其他機型、其他航線乃至國際航班上享受到“空地互聯”服務。
東航方面坦言,“空地互聯的成本很高,我們將盡量為乘客提供價格最合理的服務。”據了解,漢莎航空、美國西南航空等國際航班中,上網費用一般在單次航程10—20美元,折合人民幣在百元左右。曾在北歐坐過短途WiFi航班的姜小姐表示,如果收費,自己不太會去使用機上網絡,“除非是長途航班,會考慮一下。”
美調查顯示僅有7%經濟艙乘客愿意購買WiFi服務
空中上網“免費模式”值得期待
■新華社記者 錢春弦 賈遠琨 樊曦
7月23日,東航A330飛機在京滬航線上試飛機載WiFi系統。這是國內首個通訊衛星地空互聯航班。目前國航、南航、東航均已啟動空中上網項目,而且都強調在測試期間免費。各大網站調查顯示,希望空中上網免費模式的人占壓倒多數。那么,我國航空公司能否探索出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空中上網“免費模式”值得期待。
從全球航空業看,空中WiFi收費模式運行不盡如人意。美國機票搜索網站發表的《機上WiFi服務報告》顯示,盡管超過40%的美國航班提供收費WiFi,但受座位空間、飛行時間等影響,頭等艙、商務艙乘客約有65%的愿意埋單,經濟艙乘客僅有7%愿意購買WiFi服務。
是服務于公務艙、商務艙高端乘客,還是服務于經濟艙大眾乘客?這是我國航空公司在空地互聯之初就面臨的課題。任何一項服務,成敗在于消費群定位。目前國內三大航在商業測試飛行伊始就面向廣大乘客,這種態度值得贊賞。一直以來,我國民航界的共識是,讓大多數國民坐得起飛機,是我國民航發展的根本。現在,讓更多普通乘客愿意用、用得上WiFi,也應是空中上網中國商業模式的立足點。
外航人士認為,長途航班WiFi服務更有商業價值。但在東航相關負責人看來,國際航班外籍旅客多,他們在機上更喜歡看書或休息;而國內航線的網絡需求更大,國內乘客更喜歡“人網合一”。以京滬線為例,日運輸量可達五六千人,比遠程國際航線日載客量幾百人更有市場潛力。因此,在人口最多、增長最快的全球第二大民航市場,空中上網面向大眾可能會獲得更大價值。
空中上網,飛機改造、硬件安裝成本可觀,如何最終實現免費模式,歸根到底要依靠商業創新。無論在哪個行業,商業模式創新是解決盈利困難與收費過高矛盾的根本出路。有專家建議,航空公司可以在有上網服務的航班投放折扣較少機票,引入更多個性化服務提供商和合作伙伴等。
美國達美航空在一些航班上提供免費WiFi,供乘客瀏覽亞馬遜在線商店等。把機艙WiFi看做一個平臺,吸引電商、新媒體的付費進駐——這是一條有關互聯網的空中新財路。
(據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
背景鏈接
國內航空公司空中上網進程
● 2011年11月,國航在北京—成都的一架空客A320飛機上進行了機上局域網航班測試。乘客在萬米高空中,連接客艙內的WiFi網絡信號,登錄國航客艙內的網絡服務頁面,然后進入其他頁面看影片、聽音樂,或者其他娛樂活動。
● 2013年7月,國航又在北京飛往成都的空客A330-300飛機上嘗試空地互聯。飛機上的WiFi服務有了更多功能,如可以收發郵件、更新微博、查詢股票等。
● 2014年4月16日,國航北京—成都的A330-300客機上,乘客可通過個人電腦、iPad等電子設備,搜索中國移動的4G網絡在客艙內轉化的WiFi信號,連接后可登錄國航的合作伙伴如新浪、銀河證券等網頁。看新浪微博,發送郵件,進行股票交易,甚至舉行地空視頻會議,其傳輸速度流暢,圖像和聲音都比較清晰。
● 2014年7月上旬,東航順利完成飛機空中上網地面靜態測試,可以實現微信微博互動、網頁瀏覽等多種功能,為開啟首個空中互聯航班奠定基礎。
● 南航將于7月在京廣航線上推出機上WiFi上網驗證飛行。 (資料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