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信陽1月10日電 題:“亞洲第一礦”的新抉擇
中新社記者 李貴剛
“放土炮炸石頭,掀地皮運礦藏”,這是上個世紀80年代“亞洲第一礦”真實的寫照。
談及當時情形,土生土長在河南上天梯非金屬礦管理區紅光村的周富國仍記憶猶新。他所在的上天梯境內蘊藏著一個大型礦床——珍珠巖、膨潤土、沸石、凝灰巖等總儲量達8億多噸,被譽為“亞洲第一礦”。
然而就是這樣一座“富礦”,曾一度出現過亂采濫挖、無序開發現象。
靠山吃山,靠礦吃礦。在礦業開發高額利潤的驅動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上天梯礦區“家庭作坊式”的小加工廠遍地開花,嚴重破壞了礦山的生態壞境。
“村村挖礦辦廠,家家戶戶燒爐子”,親身經歷的周富國說,人工打炮眼炸礦石,挖到的礦石用粉碎機粉碎,“到處冒黑煙,污染了環境。”
嚴打非法開采、嚴控礦石運輸、嚴格炸藥審批……90年代后,上天梯管理區及時“喊?!?,使得“亞洲第一礦”從此結束了漫天黑煙滾滾的初始發展階段。
在意識到破壞生態環境的危害后,“亞洲第一礦”的掘金者們也開始尋求新的“點石成金”之路。長期摸索積累的識別礦石品質、采礦經驗,加工、膨脹技術,新礦產品開發、推廣成為他們新的“生財之道”。
新年伊始,年過六旬的周富國重操舊業,多次被邀請到外地產礦區“傳道授業解惑”,“東北多家企業想買斷我們的經驗和技術?!?/p>
在看到當地村民們“華麗轉身”后,“亞洲第一礦”里的企業家們也坐不住了。
一噸珍珠巖礦石,只能賣300元人民幣;如果粉碎膨脹后一噸可以賣上千元人民幣;如果精細化加工附加值會高達數十倍……在希臘艾斯比(河南)工業礦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源看來,走精細化深加工、研發新產品是大勢所趨,也是“點石成金”的必由之路。
這家在上天梯生存了12年的境外企業同樣面臨新的抉擇。高源說,自上海靜安大火之后,中國建筑行業對保溫材料的要求很高,只有把控質量、做專業、精細化的才能長期生存下去,“目前,我們已經研發出了86種礦產運用?!?/p>
在上天梯,“招”商已變為“選”商。上天梯非金屬礦管理區黨委書記張向陽介紹,新引進企業首先要具備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選擇?!?/p>
提高門檻后,方浩公司自主研發出的集裝飾、保溫于一體的外墻板材問世,填補了世界的空白;怡和、恒源、榮山3家企業聯合參與了無機防火保溫板材國家標準制定。
官方資料顯示,2012年上天梯實現生產總值19.07億元人民幣,占國內珍珠巖行業產值的61%。
張向陽表示,得益于此,“亞洲第一礦”的產品不僅廣泛應用于建材、冶金、化工、鑄造、食品、醫藥、航空、環保等多個領域,還銷往歐美、日韓、東南亞等海外市場。
如今“亞洲第一礦”又提出了新的目標——打造“世界級綠色建材研發及深加工基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