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將加入第三方支付牌照爭奪戰
繼險企大舉進攻電商渠道紛紛拿下電子商務牌照后,第三方支付牌照將成為險企謀擴張的下一步棋。
保監會副主席黃洪日前對外透露,保監會支持險企設立電商機構的同時,也支持險企拓展第三方支付領域。不過,業內人士認為,保險機構要想真正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最終的決定權還在于央行。但盡管如此,保監會高層的這一表態將大大激發險企申請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積極性。
在分析人士看來,險企申請第三方支付牌照更多是為了備戰今后的電商渠道,如果能夠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險企今后網上賣保險將無需借第三方進行支付,而這一市場的潛力不容忽視。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全面開花,傳統金融產品紛紛將銷售渠道向線上轉移,保險業也不例外,壽險老大國壽斥資10億元設立電子商務公司,新華保險出資1億元設立電子商務公司,而純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線已經正式上線運營。也正是因為眾多險企紛沓而至,電商業務在短短四年間增長了7倍之多,保費收入由2009年的146億元猛增至2012年的102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保監會做出上述表態之前,中國平安已經通過收購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方式取得了相關牌照。目前,中國平安的“友錢·壹錢包”已經悄然上線,目前壹錢包已經植入了快捷支付、轉賬、充值等功能,且與平安銀行、建行和光大銀行的借記卡實現了對接。
“有了監管機構的支持,預計在中國平安之后,一旦條件成熟,國壽、新華和其他保險巨頭遲早會加入到申請第三方支付牌照的陣營中來。”上述分析人士說。
險企介入第三方支付市場搶食,會給這一市場帶來多大沖擊?
業內人士認為,即便保險巨頭紛紛介入,也很難說會對目前的第三方支付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目前支付寶、財富通等第三方支付機構背后都有強大的綜合電商平臺作為支撐,這是他們搶占市場份額的重要保證,但險企顯然缺乏這一資源,預計未來的保險系第三方支持更多將是一個行業性的支付工具,只會在保險電商領域發揮作用,很難大面積推廣到其他領域。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也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險企申請第三方支付牌照多用于險企系統內服務,跳出保險圈子立足于全金融支付還有待考量。
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第三方支付人士也明確表示,他并不看好保險系第三方支付的未來。他認為,壽險客戶群固然重要,但是成為長期支付對象卻不容易,而且險企自身業務缺乏資質。
或者正是對于未來前景的擔憂,不少險企對于第三方支付牌照仍然持冷靜態度。泰康人壽的相關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看好保監會給出的這個利好政策,但是由于自身條件不成熟,目前并不想涉足支付領域。
今日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