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隨著國家各個經濟指標的不斷變化,很多投資者都對各大經濟指標云里霧里,經濟指標全都一起上漲或是一起下跌還好,最怕的是指標有的漲有的不漲,那我們究竟怎樣看呢?比如現在,各大數據公布,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40667億元,同比增長7.0%,但是相較以往,從增速上看還是放慢了不少。從其它宏觀數據上看,PMI比上月小幅回升0.2個百分點,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3.68萬億,同比多增6018億元。另外,進出口貿易數字雙雙下滑,鐵路發貨量下降約9%,物價也處在低位。同時,PPI更是連續37個月負增長。
那么,在個人理財時主要應該看哪些指標?這些指標又代表了什么意義?
總理在近期的座談會上已經表明了態度,主要目標嘉豐瑞德理財師概括為“穩增長、保就業、增效益”,那么最關鍵的數據就是以下三個:就業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體的環境能耗數據。而這三個數據都已經得到了較大的改善。所以,投資者也要有信心。
一方面,投資者不必過度擔憂,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政府會針對一些低迷的數據,存在潛在的市場調控可能,比如說,GDP的下行也可能會讓政府的降準預期提前。
不過嘉豐瑞德理財師認為,李總理的言下之意也是不希望對金融市場、貨幣市場進行過多的干涉,“騎自行車”這樣的說法也意味著李總理更愿意直接在實體經濟上面動手,不是特別希望借助貨幣工具達到整個市場的普遍上漲。比如在4月8號時,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清理規范企業收費,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用電價格、依法適當降低鐵礦石資源稅征收比例,多措并舉減輕企業負擔,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不像以往的由面到點,總理更加希望通過對于其中一些產業的扶持,而帶動整體經濟的運行,并不希望資本市場或是房產市場過于活躍。
也許有人要問了,不是房地產和股票都有很多利好嗎?其實并不真的是利好,而是釋放出房地產和股市被抑制已久的需求。在任何一個市場中,適當的投機都是可以被鼓勵的。但是扶持的同時是調控,對于上市公司,一方面減少上市的審查壁壘,另一方面卻在事中事后方面的監督大大加強,看似門檻低了,實際卻是更為嚴格了,因為上市企業“一勞永逸”的心態不再了,為了防止到了后面環節突然“打水漂”勢必會使信息的披露和企業的經營更加公開透明;另外還有房地產,釋放出了那些“買得起但是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錢”的購房者,但是對于投機性二手房交易,依然通過種種途徑變相打擊。
另外還有一系列的規范PPP,防止變相融資,也可以看出政府并不希望看到資金過于集中。
投資者現在投資什么比較好?
現在投資者還是要注意分散投資規避風險。另外,嘉豐瑞德理財師認為由于大機構失去了大杠桿融資的機會,但是又有內在的投資套利需求,就會使得他們更多地向社會上的普通投資者募集融資,變相地降低了普通投資者進入各個市場的門檻,比如混合基金類品種優選定增基金、海外大額保單之類的投資品種,這些品種投資者也不妨多作一些了解,因為它們都是傳統的大機構用來防止清洗的工具。